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利用农村资源提高教师素养——天津市静海县中小学美术教研概况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59次
  • 评分4
  • 30
  • 0

受访者:李建勇

访问者:赵蓉

时间:2014年10月

受访者简介:

李建勇,天津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调入天津市静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担任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至今。现任天津市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儿美术教育家联谊会会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静海县“银锄”漫画社社长。曾多次获得静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教学创新先进个人”“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奖励。

赵: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本刊的采访。

李:非常感谢贵刊对我们的采访,感谢贵刊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同仁对乡镇和农村美术教研工作的关注。

渐入佳境的静海县学校美术教育

赵:请您先介绍一下静海县学校美术教育的总体情况。

李:静海县作为天津市下属的一个郊县,位于天津市区西南九河下梢,平原门阔,地势低洼,共18个乡镇,人口近55万。全县中小学校共计141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在职教师6000余人,其中专职美术教师110人、兼职美术教师120余人。为解决师资短缺的实际问题,从2008年暑假开始,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向社会招聘;二是临近乡镇共享美术师资,组织专职美术教师实施“走教”;三是各乡镇分片,由美术学科教研员和专职美术教师,对兼职美术教师所教内容开展定向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目前,我县中小学已基本达到规定的美术课开课率。

伴随着全市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我县中小学美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在全国美术课现场评比中,我县连续三次有美术教师代表天津市入围全国比赛,并且都获得了一等奖。分别是在2004年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比”中,我县初中美术教师刘旭东执教的《中国写意画》在西安现场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实现了天津市美术教师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2008年由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的“第三届‘杏星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中,我县小学美术教师姜艳艳执教的《印印画画》获一等奖;在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比”中,我县初中美术教师李树军执教的《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获一等奖。特别是李树军老师的课,教师备课所利用的废弃材料和现场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室内装饰品,引起了评委的关注,课后主动与我们联系,要来静海县看看,我们的美术教师是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美术教学的。2011年11月17日,由教育部体卫司艺术处原处长章瑞安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冬辉亲自率领的美术教育专家光临我县听课,并观看了全县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作品,其中有近20件师生作品入选了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中小学美术教材。

此外,在天津市举办的历届中小学“双优课”教学竞赛中,我县推荐的参赛选手均能入围市级决赛,并连续三次有2名选手同时进入决赛。

以活动和培训为推手的美术教研工作

赵:看到您和您率领的队伍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我想知道,您有什么秘诀呢?

李: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在我看来,就是认真履行本职工作。我是1994年调入县教研室任中小学美术教研员的。此前县教研室没有美术教研员,对于美术教研工作来说,供我参考的资料不多,只能一切从零开始,摸索前进。上任以后,我首先深入各个乡镇,为的是对全县中小学美术教师具体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同时,找机会与部分美术骨干教师座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样逐步确立了自己“以活动求发展、以培训促提高、以课题为引领”的工作思路。其中,“活动”是指教学活动和师生竞赛活动;“培训”是指教育教学的培训和美术专业的培训;“课题”是指美术学科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实践。

赵:能给我们分别具体介绍一下吗?

李:好的。“活动”主要是每学期根据市里工作重点,制定出我们自己的工作计划。每学期初,我们都要组织召开全县中小学教研工作会议,公布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让全体美术老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业务工作和集体教研两不误;并且根据活动内容提前下发通知给相关教师。这一做法我们多年来始终坚持,市里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类活动、培训类活动,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亲自带队积极参加。在没有名额限制的情况下,尽量给一线教师创造机会,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人职教师,让他们多参与、多学习、多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关于“培训”,是指除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培训以外的培训,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所开展的培训,每学期至少要举行2到3次。如:每学期开学之前,利用教师提前上班的机会举办“新课标”、新教材的研读和培训。20年来,针对美术新教材以及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我们组织了上百次的培训,内容包括速写、色彩、版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摄影、学生绘画教学、陶艺、美术论文写作、书画装裱等。根据所培训内容,教研员能胜任的由教研员本人承担培训,教师队伍中有专长的、有‘学养的也可以承担培训任务,教研员和教师都不能完成的培训内容,还可以邀请外聘专家。总之,要让任课教师真正学会、弄懂所教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的作用,才不会误人子弟。

就拿最近的一次来说吧。在2014年4月10日到13日在我市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省级美术教研员研习班”上,我县所展示的课程资源开发作品中的“泥浆画”,引起了全国各省级美术教研员和有关专家的关注。这一内容,就是在讲授“中国写意画”时,教师课前发现有学生在玩陶泥,便突发奇想,将泥浆掺入适量墨汁尝试着作画,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效果。该教师在课后就将这一设想上传到QQ群,让大家提建议;通过进一步研究与尝试,该教师又将其引入本校课外小组进行了实验性教学;最后再将该内容正式引入课堂。我带领骨干教师听了这堂课,也看了学生的作业效果,大家认为可行之后,就这样一步步在学校中开展起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完善,产生了不少引入注目的师生“泥浆画”作品(图1、图2)。我们认为,一个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实施,必须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并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们对美术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不能有任何偏差。

关于“课题”,在我们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率领并指导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以课题研究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多年的教研员工作使我强烈地感到,美术教研工作不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而要有积极的工作重点和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出效果、出成果,否则只能是一事无成。我一直有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意识。几年来,我带领一线教师承担研究了如下课题:“十-五”期间承担了县级课题“艺术综合课研究”和市(省)级课题“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农村乡土美术资源开发与创新”和市(省)级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青年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十二·五”期间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等等。我感到,正是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我县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聪明才智才有了更大的提升和发挥,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向也才更加明确,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也才能获得不断提高。

赵:不难看出,以上三点都是围绕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展开的。

李:的确,对青年教师和新人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引领是工作的一个重点。一般来说,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两三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如“青年美术教师说、讲、评课”活动、优秀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农村美术资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等。

为使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走上美术教学工作岗位的美术教师,能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部分优秀美术教师担任他们的辅导老师。让他们根据所教年级,以抽签的形式抽取说课的内容,规定时间准备,然后对辅导老师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过程和方法;辅导老师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同时,也可以相互交流,以此达到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促进了青年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提高。我县王口中学的李扬老师和模范学校的陈新磊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两人都是参加工作才5年多的老师,在大家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题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李扬老师经过全县选拔,2013年10月参加了天津市第八届“双优课”竞赛活动,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陈新磊老师的录像课被天津市推荐,参加了刚刚在沈阳落幕的“2014年全国中小学美术课交流活动”并获三等奖。

我们的“送课下乡”活动,每次都是遴选在美术教学方面有声望、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参加,同时,还要结合所送乡镇的教学实际,使我们所送的课要有很强的可学性,能在当地实施,让边远的乡镇学校、老师和孩子尽快地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领略当今美术教学的新动向,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美术资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是我们“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这项内容主要是启发教师灵活运用国家统编教材,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经济易得的一些材料,补充到当地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丰富美术教学。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我们的教师开发出很多适合农村美术教学的材料。另外,美术教师竞赛方面,着重于美术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提升。凡是天津市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全体美术老师必须参加,如天津美术教师书画展、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我们县还与其他区县联合,每年都要安排时间开展美术教师教学交流活动。2012年3月,我县与和平区在静海二中联合举办了“构建区域教研平台、共促教师专业成长”的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天津市和平区30余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与我县美术教师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项活动。通过研讨与交流,参与活动教师无论是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几年来,我县有2名美术教师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位居全市之首。

赵:我感到,加入您的团队的美术教师一定是成长得很快的,收获也会很多。

李:其实能够和这些一线教师共事、共同成长和发展,是我的幸运。这对我的工作也是一种肯定。总之,我认为,美术教研员除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队伍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后劲。要达到这一目标,教研员本身首先要有服务意识、集体观念,遇事多为一线教师着想,多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要撑起团队而不是突出自己。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为美术教研员,也要让美术这门学科站得住、叫得响,让美术课堂上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让在你带领之下的所有美术教师发挥特长、各显其能,并且在教学探索之路上有所成就、有所收获。

以课题为引领的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实践探索

赵:基于我国教育均衡的发展目标,各地均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请您介绍一下静海县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李:目前,我们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子课题“农村乡土美术资源开发与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美无处不在;也让教师们明白,在农村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上好美术课。

我县地处农村平原,既没有名山大川,也少有古寺名宅,有的是淳朴的民风、丰富的农作物和自然植物。选择什么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为突破这一难题,经过研究,我们首先确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三条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二是容易获取、便于携带;三是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依据这三条原则,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1.组织召开全县美术教师与教务主任共同参加的会议,要求各单位为美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和帮助;2.以各学校美术教师为主力,根据当地经济和自然生态特点,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出主意、想办法,为课题研究集思广益;3.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由美术教师将各单位准备开发的项目整理后集中上报县教研室,由教研室美术室进一步分析、筛选、提炼、统筹和规划,再确定各学校的研究主题;4在基本确定开发项目后,就由参与研究的教师,结合本学校学情和实际,初步进行尝试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所开发的材料再做进一步调整。 经过多方考察与尝试,我县先后确定了以下项目作为主要开发对象:农作物类,有“玉米根”“玉米苞”“棉柴”“秫秸杆”“蔬菜”等;民间工艺类,有“泥模”“吉祥葫芦”“纽襻”“纸浆”等;废弃物再利用类,有“废弃树枝”“废旧光盘”“炉灰渣滓”“各种果壳”“蛋壳”等。

确定了开发项目的方向后,全县以教研室美术室和各学校子课题组为龙头,上下协调、分工合作,既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又不重复、不干涉,从而沿着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将研究逐步深入下去。

我县的学校大部分地处乡镇农村或距离农田比较近的县城边缘,如静海县第二中学、静海县第六小学、独流镇第二小学等。每到秋季,农民们将农作物果实收获后,成片的作物秸杆遗弃在地里,如玉米杆、棉杆、高梁杆等,除少部分喂牲畜外,大部分被烧掉了。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田,对这些平时常见的、易得的材料进行重新审视,用审美的眼光挖掘其艺术价值。学生们跟随教师在地里边劳动边选材,经过初步整理,将需要的玉米根、棉柴、玉米苞、秸杆,或与自己的创作有关的其他材料带回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进一步对手中的材料认真观察、想象、体会、思考,或因势造型,或采用修剪、切削、组合、插接等方法,制作出或夸张或写意的作品。如,行走的骆驼、优美的天鹅、游动的龙虾、稚趣的小船,以及富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系列人物等,达到了物尽其用、因材施艺的目的。

我县王口镇是天津市著名的干货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做这方面的副业,各种果壳、瓜子皮俯拾即是。这些副产品,人们往往不是扔掉、就是烧掉。承担课题后,我们的教师就将这种材料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带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利用材料不同的颜色质地,粘贴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画,既消化了废弃材料,又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当地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大张屯中学地处我县南部运河之畔,肥沃的红土地滋养着干家万户。历史上,当地群众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劳动之余喜欢用本地的红胶泥制作泥模。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这些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泥玩具逐步被现代玩具所代替,致使这种制作工艺几乎失传。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引领下,教师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查阅有关资料,反复尝试制作,师生共同切磋,课堂实践制作,赋予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以新的文化内涵。如,立体福娃系列、浮雕文字系列、树叶拓纹、卡通动物等。

赵:从您之前的讲述来看,这个课题的研究应该集结了不少专业力量才能有序开展,对吗?

李:的确,课题要想上层次,与专家引领和教师参与是分不开的。课题研究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一项工程,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有效地组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专家讲座和QQ平台教研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承担课题以后,就着手在四件事上下功夫。—是邀请我县教科室有经验的课题研究人员,为课题组所有成员进行课题研究通识培训,使大家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二是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其他课题的研究活动并从中借鉴;三是邀请美术学科专家进行培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邀请该课题的天津市子课题负责人张煜明先生实地指导;四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聆听外省市专家讲座,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研究过程中除了积极参加兄弟区县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外,2006年6月我们还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总课题组在贵州凯里举行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培训会”。2007年3月,我又带领全县子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总课题组在杭州富阳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中期教学观摩活动”。总之,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教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可以说,各学校在课题研究和彼此特色的追求上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另一方面,就是利用QQ平台进行美术教研。这方面的工作我县起步较晚,是从2009年开始的。具体来说,在每个学期初的全县中小学全体美术教师教研会上,我们都要布置给每位教师任务,让他们在使用统编教材时都要考虑如何利用当地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易得的材料,看看能否补充到课堂中去。然后,在应用于课堂之前,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初步尝试,先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上传到“静海县美术教研QQ群”,向全体美术教师介绍自己所开发利用的材料,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此时,本群里的全体美术教师都能看到该教师的设计方案,各位老师观看后,均可参与交流,大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该方案不断完善。最后,由美术教研员安排时间,组织有关美术骨干教师深入到该教问所在学校,现场听课、评课。到该课基本成熟时,再择机组织一次全县性的活动,适时将该课向全县展示,让全县美术教师学习借鉴。

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中国陶瓷开片之美》。这节课是为2011年5月27日在静海县实验中学召开的“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展示会”准备的。这节课所展示的是如何利用鸡蛋壳粘贴作品的教学。如果让匕年级的学生只是单纯地利用鸡蛋壳做粘贴画,似乎太简单,更谈不上什么亮点,于是,我们将这…思路形成草案发到QQ群中,集思广益,让全体美术老师参与研究,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反馈意见:一是将平面的蛋壳粘贴变为立体的作品(利用废弃的各种形状的瓶子);二是将蛋壳粘贴时的自然开裂与中国的陶瓷开片相结合,蛋壳粘贴时手指按压的力度不同,开裂的纹理就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然裂纹。综合了大家的建议以后,本课正式命名为《中国陶瓷开片之美》。当本节课在活动中展示(图3为部分学生作品)时,与会专家一致予以好评。短短的45分钟就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陶瓷文化中那种自然开裂的纹理之美。

赵:类似这样的活动组织得多了,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科研成果,还是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等,收获一定是多方面的。

李:你说得没错。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在研习教材中每一个教学内容时,我们的教师都会考虑是否有更适合我们学生的材料可以利用。

此外,各子课题实验学校,以所承担的子课题内容为切入点,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以我县陈官屯镇中学为例,以前该校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总是靠后,承担课题后,学校领导班子一度忧心忡忡,生怕影响其他统考学科的教学,通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一年下来,该校不仅其他学科的考试成绩没有受到影响,中考成绩反而进入了领先行列,因此赢得了社会信誉,还受到了县教育局的表彰,并获得了支教资金20余万元,使校舍装修和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与这项子课题的研究,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很大发展。《玉米根艺术》和《精美的棉柴艺术》教学案例,两次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2003年第三期、2005年第三期)。优秀教学案例《玉米皮造型》《有趣的木刨花》《废旧光盘的设计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等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红胶泥工艺造型探索》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成果共享、互相启发的目的,2005年1月,我组织编写了《静海县美术学科乡土教材》,将初稿下发到各子课题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试用。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2006年12月,这本教材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07年由天津市教育学会报送中国教育学会参加了“2007年中小学地方课程发展论坛暨优秀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展示推荐活动”,经专家评审,被推荐为“优秀地方课程资源”并被授予了证书。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所进行的这些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学生的一些转变,他们的美术素养提高了,而且更加关注生活、热爱自然了。比如:有的农村孩子走在路上偶尔看到脱落的墙皮,都要审视一下,像什么,将这些似乎不那么美的东西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又如:有的孩子以前吃完冰棒后将小木棍随处一扔,而现在他们都要收集起来;有的看到地上有丢弃的冰棒棍或废包装盒都要主动捡起来,留作美术创作的材料。通过孩子们这些不起眼的表现,我们认为,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真正达到了活化学生的知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学校优越的硬件配备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美术教师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赵:你们的经验非常独特而丰富,在此,衷心祝愿你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多的成果、更大的成绩。

李:谢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