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正文

高师地理专业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与培养路径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9
  • 阅读量150次
  • 评分5
  • 1
  • 1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地质学为例,从基本技能、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构建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从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旨在规范野外教学行为,提高野外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质野外实践;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18-0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热点[3,4]。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生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件与现象、理解和实践理论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5]。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人推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6]。


  如何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已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或是针对某门具体课程,或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等方面[7-9]。在评价方法上重知识、轻能力[10,11]。迫切需要转变野外实践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2]。因此,通过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基础,以各门实践课、各主要环节的野外教学为支撑,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能力的整体考核标准,从而达到规范野外教学行为、提高野外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野外实践能力


  (一)基本技能


  1.常见矿物的鉴定


  掌握常见的矿物的主要理化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和鉴定特征,掌握使用小刀、放大镜、条痕板、磁铁等简易工具肉眼鉴别常见矿物。要求正确识别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云母等主要原生矿石;正确识别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赤铁矿、褐铁矿等常见沉积矿物;正确识别方铅矿、闪锌矿、辰砂、辉锑矿、黄铁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类矿物;了解石墨、石榴子石、蛇纹石、滑石等变质矿物的特点。


  2.主要岩石类型的鉴定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主要结构、构造与矿物成分特征,正确区分三大类岩石。识别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常见的火成岩,了解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常見的沉积岩,了解砾岩、粉砂岩、粘土岩、白云岩、煤炭、火山碎屑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片麻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等常见的变质岩,了解石英岩、矽卡岩、板岩、断层角砾岩的特点。


  3.测量工具的结构和使用


  了解地质罗罗盘的结构、原理、操作与保护,正确使用罗盘测量方位角与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了解GPS的工作原理、测量精度、主要功能与操作界面,正确使用GPS测点、存点、测量面积、保存和输入航迹。了解手机电子罗盘的工作原理与测量精度。


  4.地质图的使用


  熟悉地质图的图例与注记系统,正确读取图上信息。依据地层时代与产状变化等特征,正确判读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依据图上地形迹岩层时代与产状信息,正确绘制地质剖面图。依据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正确概括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利用地质图上的地形信息,或结合地形图分析岩性与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5.遥感影像的使用


  熟悉遥感影像上山地、丘陵、平原等基本形态类型的特点。能够区分负地形(河流、沟谷等)与正地形(山峰、山脊)。依据地形的变化识别山前断层与褶皱构造。了解各种典型地貌在遥感影像上的特点。


  (二)野外观察能力


  1.野外定向与定位


  熟练掌握使用罗盘,准确测定地物方位、观测剖面走向的技能。能够利用地形图与罗盘,确定野外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准确位置;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各自的优势。能够依据各观测点的位置及沿途地形、地物特征,在地形图上绘制考察路线图。


  2.地质露头的观察与记录


  露头剖面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剖面走向。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包括(区分原生色、次生色)、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类型与形成时代(结合地质图使用)。接触关系的观察与次生次序的判断,区分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断层接触等接触关系。理解不同接触关系及其生成次序的意义。区分地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掌握使用罗盘测量地质体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的方法。观察岩性、地质结构面及其密度与风化、侵蚀程度的关系。地质露头剖面图的测量与绘制,将地质露头所观察的内容及测量的结果,用示意图或素描图的形式,概括绘制成规范的剖面图。


  3.地质构造的观察与记录


  褶皱的观察:对于小型褶皱,应查明岩层的相对次序、确定褶皱的位置,并对相应的标志层进行追索,测量两翼地层产状,识别背斜与向斜,绘制褶皱露头剖面示意图,了解褶曲横剖面形态类型及其力学特点。对于大型褶皱,通过考察沿线不同观察点地层产状与时代的变化,确定褶曲类型;利用区域地质图分析褶曲的类型及其平面形态特征;结合实地地层产状测量结果、地形图与地质图,绘制褶皱横剖面图。观察、分析褶皱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在野外及地形图、地质图上识别背斜山、向斜谷、凹陷盆地、单面山、向斜山、背斜谷,并了解其形态特征、形成条件与过程。


  断层的观察:从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构造线的中断、断层伴生或派生构造、水文和地貌标志以及航片、卫片的线性构造等识别断层的存在。对于小型断层应正确判定断层类型及其力学特点,详细观察描述,测量产状,素描和照相,必要时采集构造定向标本。对于大型断层应根据山麓线特征、地层分布范围、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破碎带等确定山前断层;将不同级别的断层构造岩及其展布规律、构造挤压破碎带内带和外带,以及断层伴生或派生的剪节理、拖拽褶皱、羽状裂隙、擦痕等一系列构造现象标示出来,加以分析判断断裂活动的力学性质及运动方向。


  节理的观察:应先确定所在构造部位的地层、岩性、褶皱断层的分布,再注意观察节理的分布、产状、力学性质等,对其进行分期配套,统计测量,分析研究区域或局部应力场特征,配合褶皱与断层的研究,阐明构造应力性质与分布规律。


  4.实测地质剖面制作


  明确实测剖面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掌握实测剖面外业工作方法和内业整理步骤,绘制地质实测剖面图。编写地质实测剖面图说明书。


  (三)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


  1.地质剖面的区域对比与综合柱状剖面图的分析


  在实习地区各个地质露头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对比标志,建立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概括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2.区域地质实习报告编写


  主要内容有:前言;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火成岩与岩浆活动;变质岩与变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区域地质发展简史;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及矿产资源;区域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等。


  二、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


  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监督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成。充分利用地质野外实习基地,构建“一条主线、五个结合、三个层次”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程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五个结合”是实施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个认识性考察与综合性实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野外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野外实习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野外实习的“讲解-接受”教学方式,实行分段式教学。前期,以教师为主导,采取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回来后学生整理实习笔记。中期,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学生分小组进行野外考察,主动去发现和认识各种地理现象,回来后组长汇報当天考察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观测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后期,分小组进行全面总结汇报并实行专题考察,教师根据学生所选的专题情况,分组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和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地质素养和综合能力、科学精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地理兴趣。


  (三)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基地是地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不断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徽师范大学根据地理专业课程的特色以及野外实践地区自然组成与结构的代表性、鲜明的地带性、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在巢湖、庐山、黄山等地建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安排单科或综合实践教学,这些地方均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典型特征,让学生从野外获得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上获得的理性认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应进一步拓宽原有基地的实习内容。同时要开辟新的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野外实践教师梯队建设是地理野外教学实习的基本保障。地理野外实践教师经多次实地勘察,积累了丰富的实习材料和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践教师培养和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较高,野外实践能力较弱,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中年教师为主,“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野外实践教师队伍,指导学生野外实践。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提高地理科学类专业野外教学质量就必须抓住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高等師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课程为例,构建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出若干培养路径。包括:1.确定实践教学目标;2.详细论述基本技能、野外观察能力、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等考核标准;3.提出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培养路径。


  作者:陈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