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
(平度市实验中学,山东 青岛266700)
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区域地理,在“走近国家”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喜欢“不走寻常路”:没用“案例式教学”,而是用了“拆笔画学地理”的方法进行的,这种独特教学方式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拆笔画学地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这个国家名字的笔画拆开,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每一个笔画都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某项地理特征:或某条山脉、或某条河流,也有可能是某条重要的经纬线……下面以“法国”为例进行说明。
讲“法国”时,我用彩色粉笔这样板书课题:
“法”字左边的“氵”是用蓝色写的,右边的“土”用绿色,下面的“”也用蓝色。
“国”的“口”我写的变形了:写成了六边形;而里面的“玉”又用了不同的颜色书写:三道横用蓝色写,而且稍稍向左上方倾斜,“|”用红色写, “、”用黑色写。
学生们乍一看,一头雾水: “法国”怎么写成这样了啊?我不急于解释,而是出示法国地图,分小组探究法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看哪个小组的解释最恰当。这种别出心裁的作法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小组都想有新奇的发现,就连平时学习不积极的那些同学都会跃跃欲试。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给出的解释正好符合法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法”字左边“氵”用蓝色写,表示西部濒临大西洋,还隐含着法国三面临海;蓝色的“厶”表示南部濒临地中海,而且这个笔画中的“、”表示地中海里的科西嘉岛;上方绿色的“土”,表示法国偏北部地区是地势地平的平原和丘陵,而“土”中“|”多像高高矗立的埃菲尔铁塔啊……
“国”字六边形,自然是对应法国的轮廓;里面的三条蓝线条,依次表示三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河流: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龙河;红色竖线则表示经过法国的本初子午线;黑“、”则表示欧洲最高峰——勃朗峰
笔画拆完了,法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也了然于学生心中。
更让人欣慰的是整堂课都是在情趣盎然中进行,每拆一笔,学生们都会惊喜连连:哇!地理真是太有趣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又怎么会忘记呢?课堂效率高也在情理之中了。
就这样, “拆笔画学地理”成了学习国家的一个保留节目,也成为课堂上一大亮点,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环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都想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参与的热情一直很高涨。后来,有时候学生上课调皮,我就吓唬他们:再不好好听课,就不“拆笔画”了,学生们便立马规矩了……
再后来,我就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来“拆笔画”,比方说在学习“埃及”一课时,就是学生自己拆的笔画,也解释得像模像样。
在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新疆的“疆”字,右边“要”,常常被我们形象的称为新疆地形中的“三山夹两盆”。当然,有些时候拆的也略显牵强,但只要学生们喜欢,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拆笔画学地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地理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