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正文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高等学校地质学教育导向转变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9
  • 阅读量14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将对高等学校地质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框架下,结合地质学相关专业教育现状,地球科学、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趋势,提出面向地质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地质学教育导向,在专业结构方面形成基礎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和绿色地质并重的局面,在教学方面形成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三位一体教学格局。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地质学教育;地质生态;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地质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在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走出去战略中“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2]。


  190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地质学门,自此开创了我国的高等地质教育,一百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了百万各类各层次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尤其是地质工作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我国的地质学教育已经过了起步探索(解放前40年)、迅速发展(17年)、遭受破坏(10年)和恢复跨越(40年)4个阶段,期间有喜有忧,也有艰苦的二次创业[4],但总体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地质教育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由主要面向行业向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办学转变、由规模较小向规模较大实力增强转变[5]。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地质教育也出现了扩容太猛和增长过快的问题,在恢复跨越阶段后期地质教育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4]。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新时代,强调了发展的不充分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为地质学和地质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地质学教学思路问题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面向地质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地质学教育导向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地球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质科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随后逐渐兴起地球系统科学,是在全球尺度上研究地球各圈层(固体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机制和演化规律,并探索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在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传统地质学主体地位动摇逐步动摇,其他相关学科在系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球科学与基础科学,地球科学与生物学、农业、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和渗透,并逐步走向统一。2012年国际上启动的“未来地球”(FutureEarth)科学计划,旨在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为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以期实现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计划更是将地球系统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其两个端元则分别是作为物质的地球系统和作为意识的人类思想,既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同时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相适应。


  为适应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需要,并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及时进行了“转变发展模式”改革,着重处理了传统质量观与新质量观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和一次教育与继续专业教育的关系等[4],为我国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导向仍然以传统的矿产和能源为主,其次为地质工程方面,而这种导向已逐步显示出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目前,我国矿业是过剩的,投资、需求越来越缺乏弹性,全国地勘单位的总收入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随后呈总体下降趋势,行业总体收入的减少已经说明了行业整体发展的某些态势[3],而地质教育却没有及时适应这些变化态势。在能源结构中,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在经历了木柴向煤炭、煤炭向油气转换之后,目前处于油气向新能源的转换阶段,世界能源正在迈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时代;我国能源消费也将由煤炭独大,逐步进入煤炭、油气和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时代,并有可能在203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20%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发展也采取了“立足国内、多管齐下”的思路[6]。而面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地质学教育也没有及时调整教育导向,在传统地质学的基础上,探索并完善新的地质学教育导向,以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社会及需的地质人才。


  将地球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成果运用到我国绿色经济中:注重对全国和不同地区绿色发展能力的评估,分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并预测变化趋势,评价生态环境变化对绿色经济产生的影响,掌握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应用目标与科学目标相结合[7],这是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在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学教育,应及时体现这一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及招生比例,逐步减少矿产地质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等与民生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3]。在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企业行为也要兼顾社会和环境等,关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7],以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近年来,有些地质勘察单位在地质专业招聘人才时,却明确表示需求财会甚至文学专业的人才,事实上应该是需求财会、文学(公文写作)和地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也体现了社会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就地质学而言,就是要更加关注中国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环境及其与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而我国的高等地质教育一直以理论和技术为教学核心,较少关注我国各地区地质研究的现状,也较少关注与地质学有关的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较少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地质生态。而这种地质生态又和有关的个人生存环境(地质从业人员)、企业生存环境和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等地质教育应在传统地质学的基础上,面向地质生态和绿色发展,加强地质资料,特别是中国地质学教学,形成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和绿色地质(直接服务于绿色经济)并重的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实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基本的地质学专业教学格局


  地质资料教学是地质学教育面向地质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较系统的了解中国地质的研究现状、各地区之间地质结构特征、地质环境特征、矿产资源特征和与地质学相关的产业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本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等特征,才能造就社会及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及理论与技术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地质专业教学中应形成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三位一体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在大学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专业课学时有了一定程度的压缩,就地质学相关专业而言,专业课的总体学时基本上在1500学时到2000学时之间,其中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在600学时左右。以此为基础,在目前总体课程设置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地质学相关专业的三位一体格局可做如下设想:①基础理论教学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现已相当完备,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基本上有规可循,只需要进一步统一教学标准并适当向交叉学科延伸;②基本资料教学目前最为薄弱,也是急需加强的方面,应和基础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地质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时应略少于基础理论教学,具体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我国现状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中国、面向“一带一路”、面向世界,要将实际资料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③专业技能教学学时设计应略多于理论教学,坚持校企结合,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整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综合上述3个方面,地质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三位一体格局就是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能力培养和后续学习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质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在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三位一体教学格局设计中,最为薄弱的是基本资料教学,尽管中国地质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将这些成果进行教学系统化并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是零星的应用于各专业基础课和各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因人而异,有很大的差别,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当务之急是面向教学、面向科学发展中的地质生态、面向绿色经济,综合集成中国地质学的研究成果,统一设计并组织编写10本左右的系统简明教材,以应用于地质学相关专业的基本资料教学,培养懂中国、识地区差别、了解世界的地质复合型人才,做到有的放矢的培养社会急需的地质人才。


  在技能培养方面,应积极开展样企合作和对外交流,尽力缩小学校之间在研究方面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方面的差距,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和企业的差距,着力解决教学平台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以系统化整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于学生,努力提高学生从业的起点,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高等地质教育也及时的转向关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加强学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努力缩小和解决教学平台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其次以中国地质为核心,加强基本地质资料教学,面向我国科学发展中的地质生态和绿色经济培养地质复合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形成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和绿色地质(直接服务于绿色经济)并重的局面;最后还应以系统化整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于学生,努力提高学生从业的起点。在实际的地质学相关专业教学中形成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三位一体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1.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编.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4. 

  [3]刘粤湘.新时期地质教育发展目标与突破方向—新常态下地质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地质教育,2017(2):1–3. 

  [4]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6. 

  [5]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1. 

  [6]邹才能,赵群,张国生,熊波.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J].本期视点,2016,36(1):1–10. 

  [7]刘凯,任建兰.基于“未來地球”科学计划的绿色经济研究启示[J].生态经济,2016,32(3):24–27. 

    作者: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