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正文

新课程下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 投稿杨纳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443次
  • 评分4
  • 21
  • 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 冯宇影

【摘要】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把握课堂上的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文章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教学案例生成、教学设计生成、学生活动生成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营造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35-02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动态、发展和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礼堂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

一、教学中案例的动态生成,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区域,也可以是某地理要素。以区域为例,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应该从各地理要素的分析上升到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直到把握该区域的整体特征。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及创造能力。

笔者在讲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备课时,笔者发现这节课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在课堂开始5分钟“城市形态”的讲解中,学生确实只是默默地接受着知识,虽然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对于生活在广州番禺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胡同学冒出一句:“老师,番禺是什么形态啊?”笔者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番禺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其他学生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番禺的城市形态。

这时,笔者突然好像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我觉得番禺应该是分散状的,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番禺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番禺市桥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市桥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方框,在中间写上“大北路”,并用圆圈圈上。结果,学生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可见他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了。接着,笔者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市桥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悉,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市桥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上讲台上指着图研究。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以具体化的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为载体,与学生储备的生活相呼应起来,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此外,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合作学习,并且能帮助他们解释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而较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唯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任务。所以,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化,教师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尤其应该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关注课堂动态生成,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探究学习,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动态生成。

二、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让思维不断调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应该随着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笔者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时,第一个班的设计如下:

1.利用图3.4介绍流域和水系,以教师讲为主。

2.要求学生利用地图册,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农业、城市等特征,接着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以网络结构图的填空形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己整理。

4.教师补充整理。

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很纳闷,因为在补充讲述美国的基本情况时,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讲述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时,时间太赶了,到后面有点把知识“灌”给学生的感觉。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到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作出了如下调整:

1.讲述流域和水系:把图3.4的一些重点内容变成空格,让学生填空。

2.分组探究:阅读地图册P71~73,说出美国以下方面的特征: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地形(东、中、西部的特点);

(3)主要的气候类型;

(4)水文(找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5)五大湖区和墨西哥湾沿岸主要的矿产资源;

(6)乳畜带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

(7)美国的首都、纽约、旧金山及洛杉矶的位置;

(8)底特律、休斯敦、硅谷分别是美国的什么工业中心。

(把问题明确化,学生看地图册目标明确;分组探究,可以省时间。)

3.阅读书本P55~P56,回答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___________的分支;发源地是___________西坡;注入地是在___________市附近注入___________。

(2)流域内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

(3)流域内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什么?

(4)田纳西河的水系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

(5)流域内有什么矿产资源?

4.教师略作补充。

5.练习。

从第二个班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第一个班好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教学设计也要随着学生的课堂反应来作出动态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地调整,找出适合课文教学的最佳轨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

三、激活思维,让“小老师”“当家”

本学期第十周,笔者到仲元中学高二地理班听了胡稳辉老师一节别具风格的公开课。胡老师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等值线的判读进行复习,闪光点在于他让学生分成四小组,分别推荐一人当“小老师”讲述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只见学生上讲台以后,准备都十分充分,每个小组还做了课件,学生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有问有答,而且知识结构完整,例题选择也很典型。而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生生之间不时还会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而老师呢?完全成了“配角”,只有在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才站出来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回校以后,笔者进行了反复思考,这种上课的方式我能用得上吗?终于,笔者还是利用了中段考评卷“契机”,让学生也来“当家作主”一次。首先,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事先跟他们分好工,每个组都必须对自己负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同组的同学有哪些典型错误,答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节评卷课上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上讲台讲题的“小老师”也有模有样,评卷效果令人鼓舞。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知识,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善于思考,不断挖掘可探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事实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问题”和“见解”就是将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地互动,有可能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平等、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语言、情绪的表达,鼓励学生创造性意见、建议的提出。笔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灵感、思考、兴致进课堂,呈现出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创新性,让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这一点在人文地理知识讲解分析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