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张丽娅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不断完善的今天,高中地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通过文本查询、专家教师访谈、调查等方式,从内容方面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问题;措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6-02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是在1904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到建国初期的《中学地理教育大纲草案》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大纲,再到200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程标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地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到2006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修订版》再到201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动,所含的内容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本文主要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从教材内容方面进行,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
结合课程标准,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再对一些高中地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材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体现课程标准不够,或者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诠释不够恰当等进行分类归纳。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1.教材超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内容被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没有提及的内容却是高考考点。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保留了陆地水体相互补给作用,并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并无要求;另外,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内容介绍,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造成了教学上的困扰,该补充多少课外知识内容、延伸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比较不明确的,这里面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之间存在不匹配等。
2.教材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第一章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材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只是用文字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自身的有利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其中一些原理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例如,对“地球具有适宜温度条件”的理解,教材的描述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如果地表温度太高,热扰动太强,原子就无法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其中,热扰动的强度与原子形成分子过程的关系,对刚踏进高中课堂的学生来说相当艰涩、难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中,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分别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实际上山地以及河流地貌的存在,都会对聚落分布和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只是影响其中某一个。
3.教材内容上的处理不当。教材在诠释课程标准的时候存在内容上的不恰当现象。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标准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材具体落实到了水资源,但仅用水资源是否就能够说明问题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了呢?或许在水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让学生学会分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另外,教材第41 页“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依逻辑顺序应是“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依教材说法似乎是气压升高导致气温降低,这似有不妥。在第二章第二节,以活动方式呈现季风气候的成因时,教材分别用一月份与七月份东亚、南亚风向变化图来佐证,原本是七月份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但在图中却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使之认为东南信风就是东南季风,易在理解与考试时混淆这二者。且一月份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季风自东南亚海域吹向澳大利亚西北部,七月份东南季风自澳大利亚大陆吹向东南亚海域,这也会让学生误以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于季风气候,但实际上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笔者认为,东南信风不应该用东南季风来替代,科学严谨是教材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对策
1.紧抓课程标准,合理修订教材内容。作为教材修订者,在教材修订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新教材课程标准,并牢牢把握考纲,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这样既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备课顺畅,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性,有利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学和复习。另外,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求知能力的强弱,寻求一种既能突出教材重难点,学生又能更好地理解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求知倾向。
2.基于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循环就是海陆间循环,教材中给出其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和下渗,实际上在参与到海陆间大循环的区域中,一些植物蒸腾所产生的水汽在高空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到地表也有可能参与到这个大循环当中。在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讲解当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理解也会只停留在表面上。如陆地内循环可以补充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它只参与陆地内循环;若是沿海地区,在讲解海陆间循环时,还可以增加台风登陆等例子,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联系身边实际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记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潘竹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新教材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11): 33-34.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