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08
  • 阅读量8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的社会存在对大学生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拟从内涵、意义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探讨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说,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等负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的社会存在对大学生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社会热点问题内涵解读


  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在特定时期内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且有着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这类事件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影响较大。比如最近的“党的十九大”“韩国萨德导弹事件”“特朗普访华”“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事迹”等,均是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首先,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广泛性,在信息化环境下甚至在瞬时既可传遍全球,参与其中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无论从范围上还是力度上或者持续时间上都是巨大的。其次,其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是对当前社会事件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会快速减弱。再次,社会热点问题还具有复杂多样性,在于其產生的原因多,涉及的人或事敏感,关注的群体众多,往往使问题错综复杂,造成民众难以准确认识和把握。


  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1.有助于改革教育教学,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人才教育目标实现。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当前并不容乐观,重要原因是课程本身理论性、政治性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不足,教育教学方法难以与时俱进所致。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为我们积极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了解并引入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积极指引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度思考并做出相应判断,教师适时给予分析评价和总结,这既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缺陷,密切了理论课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体验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感情,让思想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教育目的。


  2.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知行合一教育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同时,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为此,大学生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象牙塔”中,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更多步入广阔的社会舞台,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利用现实而丰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冷静分析、客观评价社会问题,不断提升正确参与、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锤炼品格、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开辟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途径”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学,共筑思政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重要性不可替代。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思政课教育中引入“党的十九大”相关内容,可以增强中国精神、理想信念、党的领导、爱国主义等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事迹”,可以促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判断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当然,鉴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教师引入时切不可以随意或者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充分考虑要引入的热点问题与教学任务目标的关联性,在设置问题时确保思想的正确性和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要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总结,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度”的把握,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或认识偏离正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


  2.“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促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情感是否真挚、立场是否坚定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我们都是社会存在中的人,自身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存在,也不能与时代相脱节。高校思政教育要多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如围绕十九大参加社会调研活动,良好家风的宣传活动,三线建设精神宣传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促进对社会的了解和改造,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感受奉献精神和人生价值的真谛,完善自己人格,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周创奇(1977年—),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四川攀枝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