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复习课堂的别样教育价值

  • 投稿张师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40次
  • 评分4
  • 66
  • 0

李春燕(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

相对于新授课来说,复习课始终是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如何让冰山增添绿色的生机,如何让复习课激起心灵的波澜,需要我们以情感激励为纽带,以“知识的整合、学习的方法、情感的升华”为价值追求,以创新的思维设计复习课教学活动,常教常新,追求高效长效,播下生命成长的“种子”。笔者现将复习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要开展谈心工程,增强学科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潜在价值。开展谈心工程,注重人文关怀,实施“有效练习战略”,让练习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平台,让评价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师生交谈中感悟真挚的师情和德育的永恒,让学生在“有效练习战略”的实施中尝试成功,收获智慧,养成习惯,拥抱胜利的光芒!

第二,要切实转变复习备考理念,追求高效复习。要真正从繁重的“题海战术”中跳出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从研究试题(猜题压题)转变为研究题型;从讲答案转变为讲方法;从死学课本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等。总之,要树立“高效复习”的备考理念,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能力习得和考试成绩,打破教材固有知识体系,让生活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生活情境的活力增添复习课的课堂魅力。

第三,要深入研究题型,精选设计试题。研究题型,就是要研究试题的呈现形式,研究答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研究答题的方法和要领,研究答题的思路等。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题型,可以有效地从“题海战术”中摆脱出来,轻松、高效地面对中招考试。

研究题型,具体而言,就是要研究试题的载体——时政材料,试题的方向——问题设计。坚持时时刻刻关注时政信息,紧密结合教材复习内容,以专业的政治眼光设计问题,以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设计辨析题,以时政材料为载体采取一个材料多个问题、多种问法,或者不同材料同一问题、同类问法的形式进行变式思维训练,在练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复习的效率。

第四,要加强时政教育,整合时政知识与教材知识。时事政治有很强的实效性,并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且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时事政治不能仅仅孤立地放在复习备考阶段,而应该将时事政治教育放在平时,定期开展“时政板报一角”等活动,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时政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诠释时政知识,实现时政知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整合。

第五,要强化能力要求,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网络式教学和辐射式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演绎法(要求从原理观点出发,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解释、说明某一问题)、归纳法(要求用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来论证某一观点)等。只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以能力跨越中考的门槛。

对于面临中考的初中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坚持思维训练平常化、经常性。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以课程标准为载体,引领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政治关键词组织语言表达政治道理,旨在增强知识内化能力,要求学生写出个性化答案;②以教材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把教材“读薄”——以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为单元积极构建知识框架,把教材“读薄”——看着教材目录积极再现教材内的相关知识;③以考试试题为载体,让选择题堂堂有,让辨析题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知识点(不同政治关键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观察与思考题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活动与探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④以教辅资料为载体,让资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资料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⑤以政治关键词为载体,引领学生学会发散思维,顺藤摸瓜,接龙相关关键词,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聚宝盆”。⑥以评价性练习为载体,让时政信息和生活知识融入试题,让学生不仅在试题练习中夯实知识,提升应考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同时在试题练习中关注国家大事,拓展生活空间,陶冶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与复习要贯彻素质教育,要坚信“素质教育不排斥升学率,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尊重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努力做到:把握导向——分析试卷(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命题所涉及的重点热点问题、试卷的特点);领会宗旨——理论联系实际,让实际生活回归理论,教材联系热点,让热点话题回归教材;立足“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化“三点”(重点、难点、热点);注意“三性”——基础性(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综合性(学科内、跨学科、与热点结合)、时代性(反映社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追求“三力”——“学科亲和力”(开展谈心工程,走进学生心灵,增强教学魅力)、“学习生长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尊重学生的整体生命发展)、“教育潜在力”(拓展思想品德的三维空间,让学生深刻懂得中学德育知识伴我一生)。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