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以生为本的灵动课堂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42次
  • 评分4
  • 38
  • 0

摘 要: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悟生活、生成知识、启迪智慧、升华情感的舞台。为此,构建灵动而高效的课堂便是重中之重。笔者立足教学实践,从“生本”出发赋予课堂以灵魂、层疑推进巧设问赋予课堂以灵性、生活体验蕴生成赋予课堂以灵感,在课堂操作层面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实效,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灵动课堂 教学设计 情景生成 生活逻辑

作者简介:李志涛,男,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为此,作为一线教师,要从理念到行动上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悟生活、生成知识、启迪智慧、升华情感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会、学通。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课堂,才能有如此魅力,可以使学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而不再感觉枯燥死板、索然无味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探索构建以生为本的灵动课堂,以期顺应新课改之潮流,提高课堂实效。

一、有灵魂:摄之以神,神聚而情生

一堂好课,犹如一首动人的歌曲,在第一时间用美妙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扣人心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灵动课堂必须蕴含“摄人心魄”之魂,即以“生本思想”为统领,以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创新设计为架构,以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为依托,展开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因其奇而兴趣突起,因其新而精神专注,因活动而探究生成,因不同于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而对政治课顿生好感,最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经济生活》“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目题,看似清晰的逻辑和简单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去加以精巧设计、深入挖掘,只是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简单识记,不仅枯燥无味,更无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此,笔者遵从“生本教育思想”,不仅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更视为教学资源,设置了“伤不起的中秋节——调研问题出点子”的探究活动,按“调研问题——生成案例——探究生成——情感升华”四个环节加以突破。在课前,我基于学生正在经历的中秋节消费这一生活情境,给学生们布置了几个调研问题:“今年中秋节你家的花销是多少?占到家庭当月收入多少?都花在了哪些方面?用在文化消费与吃喝上的比例是多少?浪费掉的食物有多大比例?精包装的礼盒月饼价格与简装的有多大差距?”各小组带着问题与兴趣积极展开调查,在课堂上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数据案例展示。随后,我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让学生整理观点并分别陈述。课堂在此时完全成为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平台。学生自主总结出“节日消费不堪重负、透支严重”、“大吃大喝、浪费严重”、“过度包装浪费资源、超越价值”、“传统佳节没有文化氛围,只是吃喝玩乐大杂烩”等等观点,并据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金点子”加以解决,知识生成“水到渠成”,情感态度自然升华。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探索未知、感悟生活的“鲜活生命’’。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现实,带着感悟回归课堂,带着思考参与探究,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感情、懂生活、有知识的社会公民。不仅如此,课堂虽是“主阵地”,但不是“孤岛’’,要引导学生向社会生活进行“战略延伸”,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动态生成情景案例,能让学生感觉亲近、易于接受、倍感珍惜,也更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兴奋点,感受知识生成与应用的乐趣,既避免了教师大包大揽的生硬式教学,也避免了简单识记课本知识的乏味学习。

由此可见,简单的一个情境一个活动,就像一个火源,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点燃思维火花,绽放五彩缤纷的智慧之光,化平淡为波澜,变枯燥为精彩。

二、有灵性:可以设之以疑,有疑则有进

灵动的课堂应该充盈着授课者别具匠心的精巧构思,以及外显于形的灵气和灵性,让课堂真正由一潭波澜不惊的池水变成一泓激荡学生思维跳跃的清泉。事实上,学生思维的潜力和张力是巨大的,但要激发智慧的火花,还需要启发和创设条件。以情景案例为载体,进行“设问层疑推进’’,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深入,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的形势和局面,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知识,学会思考,培养质疑和探究精神,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但需明确,问题的本质是开启智慧,如若只是流于形式地一问了之,或只需回答是或否的简单设问,又或毫无思维深度、维度的浅层次设问,于学生毫无裨益,甚或抹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设置有思维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探究兴趣。在讲授《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我根据社会热点自编了一个案例——“‘中国式’一词,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国人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和直白宣泄,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到此一游,不胜枚举……”然后,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如果有,你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出现上述让人情难以堪的各种不文明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个体的社会公民,你有好的想法和对策改变这种困境吗?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中,你能汲取到哪些好的应对方法呢?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呢?从国家层面来说,你有好的建议吗?这些不断深入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依托亲身体验和自主想法,因此,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推动着学生积极思考,掀起头脑风暴,发挥聪明才智,有创新、有个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问题的设置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顺序,也在无形中培养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对上述痼疾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明荣辱,树文明”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问一世界,一答有乾坤。基于课程、生活和思维三方交融的层次递进设问,真正让学生开启了一段洞察现实、体味生活、感悟价值、生成知识的学习旅程。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师的工作就如同产婆,你永远不可以代替学生思考,你就要像一个产婆一样帮助学生生产知识、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因为真理永远都不可能存在别人那里。

三、有灵感:蕴之以活,活水自天成

灵动的课堂无论是采撷于精彩生活的一瞬,还是课堂“意外生成”的刹那,都闪烁着令人眼前一亮的灵感,都应该蕴育着赏心悦目的新奇美感,都应该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笔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抓住生活中的感性片段和素材,艺术化地导入课堂,让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完美对接。比如,在设计“价值判断与选择”一课时,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情景片段,两个学生因为在校期间应不应该必须佩戴胸卡发生了争执,争得面红耳赤。这让我的大脑灵光一闪,何不把这一问题引入课堂,引起“价值”之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校园内必须佩戴胸卡这一校规?一石激起千层浪,因问题与学生自身联系紧密,他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各说各理、争执不下。我随即将学生分成两组,双方展开激烈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促进了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地明白了价值判断的含义及评价标准。又如,为应对突发灾难,学校每周进行一次逃生演练,但本年级学生的撤离用时总是过长。于是,在讲授“系统优化方法”时,我便抓住这一灵感,在课前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如何缩短本年级逃生时间?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组以路线为考察对象,实地勘测出最优的路线;有的小组以安全出口为考察对象,启用了原本关闭的逃生出口;有的小组以人员和队形为考察对象,优化了教室每一列的撤离次序……系统优化的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了。来自于生活的与学生体验最接近的现实问题和素材,才是真正的知识之源,源头活水成就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交相辉映。

二是在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刹那间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让星火成就燎原之光辉,即注重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充分利用。在讲授《经济生活》“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目题时,我的预设是,通过对事先搜集到的中学生消费错误倾向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课本结论。但在分析过程中,突然有个平时特爱运动的一个学生说了一句:“追名牌是罪过吗,我就爱耐克!”这让我灵机一动,随即大胆抛开预设,设计了一个情境小活动——“角色置换重体验——我来设计广告词”,请揣摩并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为运动品牌“克耐”(临时命名)设计广告词,并说明设计的依据和意图。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色置换为经销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对立面的角度,审视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并加以感悟和提炼。不出所料,这一打破常规的设计,不仅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激起他们认真体悟生活、反思现实的热情。一时间,各个学习小组激烈争论,认真谋划,课堂成了设计室:“克耐,无处不在、时尚所在——赶潮流、从众心理”;“克耐个性,自由定制,随心所欲——个性化、求异心理”;“克耐,身份象征,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爱虚荣、攀比心理”;“克耐,追求卓越,实实在在——重品质、求实心理”……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开动脑筋,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不仅得到了感悟生活、思维拓展的乐趣,也在无形中生成和运用了知识,并树立了要理性消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让人欣慰的是,那个崇拜名牌的学生也有了新的认识。真可谓“一箭三雕”!

灵动的课堂,有如生命之歌,追寻自由与畅想,追求原生态与真自我,追逐思维绽放与情感升华,是一个由生本思想统驭、以设问助力、以生活和生成为源头的本真生态课堂,它能够让学生在激情与思维水乳交融的课堂尽情发挥,在参与、探究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