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课堂实录

  • 投稿远方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78次
  • 评分4
  • 14
  • 0

吴 燕(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中学)

【教学目标】理解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尝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去探究社会问题;养成关心社会,理性思考的良好素养。

【教学重难点】关注民生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探究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法。

【设计思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物理课、数学课等理科课堂教学能够牢牢牵住学生的注意力,而相对来说文科课堂教学就很难做到,后来我发现这与理科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活动有很大关系。本课我就试着采用探究方式,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片与贫困地区的生活图片作对比,把课堂和生活衔接起来,用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揭开课堂探究的序幕。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体到全体,由浅入深,从分析一个案例(“井底人”王秀青)人手,引导学生循着“现象(是什么)一原因(为什么)一对策(怎么办)”的思路尝试思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善心,涵养理性。

【教学过程】

呈现一组对比图片:从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把贫困地区和本地、本校学生进行对比。

师:从刚才的对比图片,我们看到了——

生:差距(有的答:贫富差距)。

师: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差距,探究如何缩小差距,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一、感受差距

师:我们怎么来探究一个社会问题?可以从现象人手。先来看一个“井底人”的社会现象。

呈现井底人王秀青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播放视频剪辑。

问:看了“井底人”王秀青的经历,你有何感受?

生1:觉得他很不容易,很同情他。

生2:他住在那么差的环境,又吃不好,还要擦车挣钱,很可怜,我们应该去帮助他。

生3:我很佩服他,他那么辛苦地工作,还住在井底,就是为了省钱给他的子女上学,他是个好父亲。

生4:我觉得他很勤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又觉得他很可怜……”

生5:我一开始很震惊,觉得竟然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然后想想还蛮难过的……

师:这几位同学说出了我们共同的感受。我想起了屈原的一句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过渡: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引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那么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关注民生?

角度:党和国家的角度;公民和社会的角度。

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发言。

生1: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关注民生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好了,国家就会更加富裕,国家在国际上就会更加强大。

师:嗯,关注民生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这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事业。

生2: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的人和贫困的地区,关注民生,大家都来帮助他们,可以使那些贫困人口和地区致富。

师:是的,关注民生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地区差距。

生3:关注民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师:应该做的事情,那是一种义务,什么义务呢?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

生3:道德义务。

师:非常好,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良心驱使我们去关注民生,去扶贫济困,这是我们的内心的声音,是我们良心的呼唤,是我们的道德义务。

生4:只有关注民生,让人们都过上好的生活,大家才会更加支持党的领导,更加热爱祖国。

师:说得很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体现了党的执政理想和执政能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归纳:党和国家的角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公民和社会的角度: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个青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讲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研究差距

小组讨论:从个案人手,分析导致王秀青生存现状的可能因素。

生1:我们认为导致他生存现状的个人因素是:他年纪大了,腿也不太好,干不了重活,文化水平也不高,又没有技术,找不到好工作,挣钱就少了。

生2:他生了三个孩子,没有计划生育,家庭负担重。

生3:社会比较忽略他,没有及时帮助他。没有给他交社保。

生4:他没有正式的工作,就没有五险一金,生活就没有保障。

生5:他出身太穷,如果他出生在有钱人家,就不会这样了。

生6:他们家在农村,来到城里打工,房价太高,他又买不起房子。

师:看来,造成王秀青这样的生存现状,既与社会环境有关,又与他自身和家庭有关。

归纳:(第129页)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原因,由于职业岗位、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差异等因素,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悬殊、先富后富的差别。

三、应对差距

小组讨论:从个案人手,想办法帮助王秀青。

学生针对原因提出对策。

归纳:授人以鱼——捐款捐物、提供免费食宿。

授人以渔——提供就业机会、资助子女上学。

引证材料:王秀青全新的生活(文字、图片)。

过渡:王秀青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可是中国像王秀青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材料: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按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过渡:要解决这么多人的民生问题,光靠一些热心人、热心组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从制度和战略的层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找到并读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问:你们家参加了哪些社会保险?

生1:五险一金。

生2:三险一金。

师:“五险”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前三种保险是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后两种是企业承担的。这些都是社会保险。

生3:我爸爸妈妈还有重大疾病保险。

师:这属于商业保险,是自己出钱跟保险公司购买的。

生4:我在学校里交的保险,小学的时候我阑尾炎开刀,报销了很多钱。

师:学生平安保险,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比较有保障的商业保险。

呈现一组图片材料,简单介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内容。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会老,都会生病,都有可能会遇到天灾人祸,都有可能遇到生活上的困境,这时社会保障制度就为我们提供了最起码的保护,让我们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32页第一段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贫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使人们在遭遇失业、重大疾病时得到基本的经济保障。因此,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谐的大局。”

四、缩小差距

过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的保障,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问题呢?先来看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地图。

上图:呈现人均收入差距地图(东西部差距明显)

下图:呈现西部大开发范围图(强调五个民族自治区)

1.小组讨论:结合图片,说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生1:可以增加西部(人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师:很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增加西部人民收入。

生2:提高西部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民族团结。

师:非常好,西部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我国五大民族自治区就位于西部,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团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3:大家都有工作有钱了,抢劫什么的就少了。

师:嗯,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3:可以减少贫困人口,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师:对,还有利于共同富裕。

生4:如果西部和东部一样发达的话,有利于从整体上发展我国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师: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归纳:(第132页)从2000年起,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

2.呈现西部大开发的工程、成就(图片和视频,视频来源:四川新闻)。

这些成就也启示我们,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关键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五、课堂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民生艰难,知道了社会保障制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生2:知道了王秀青的故事,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

生3:社会保障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教师小结:

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我们先从案例人手,感受差距,感叹民生多艰,道德感和责任感驱使我们关注民生,去研究差距,进而积极应对差距,缩小差距,从制度和战略层面去寻找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途径和措施。我们重点了解了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内容、核心和意义,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六、更多的问题

1.如何进行社会问题的探究?

结合板书讲解:关注社会,敏锐捕捉现象,多角度寻找原因,对症下药,探讨对策,实施对策后又会有新的现象产生。希望同学们关心社会,细心观察,理性思考,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2.社会上还存在哪些民生问题?

3.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4.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问题探究,化虚为实

杜威认为,青少年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仰、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递而发生,必须通过参与某种共同的活动才能发展,而且活动的效果与个体参与活动的程度息息相关。在我校课题“初中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的生本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过程显示,由于本课教材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其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大”、“虚”,即使教师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我要找到一个“抓手”,一个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并且随着思考的深入继续保持探究兴趣的“锚”。为此,我没有按照教材原有的结构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提炼教材中的重要观点,用对时事案例“井底人”现象的探究来体现教材观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最终在共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收获技能,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构思有方,材料丰富,思路清晰,引导得当,最后这节课呈现出来效果比较好,学生上课很投入,参与程度非常高,课堂教学更加充实、鲜活、深刻。

二、真实呈现,正向引导

有教师评课指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选取的一般原则是正面为主,本课所选择的“井底人”案例有待商榷。对于这个案例的选择,我是深思熟虑过的。

其一,真实性和时代性对于联接课堂和生活,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思品学科特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品质。“井底人”现象被报道出来的时间与本课的教学进度巧合,其反映的问题与本课教学内容巧合,该现象又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讨论,自然进入了我选取备课素材的视野。

其二,有问题才有探究的必要,课堂探究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化,否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个案例有一定的复杂性,主人公王秀青是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的生活状态既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也与他个人的能力和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课堂所使用的图片和视频中,王秀青虽然贫困,但并不消极,画面也没有什么刺激性。因此,我认为这个案例并不能算是一个绝对负面的案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复杂的,我们所在的中国是复杂的,我们所探究的问题也不会是简单的。

其三,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向引导,在设计时,我着重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在寻找导致王秀青生活现状的可能因素时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思考,以避免思维片面所带来的观点偏激;二是设计了“你们家参加了哪些社会保险?”、“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问题吗?”、“谁该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等问题,用于补充和完善主探究问题。

其四,从学生的生成来看,本课案例的选取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是适当的、有效的。

三、巧妙预设,注重生成

对课堂探究过程的预设,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设计思路。在探究“井底人”王秀青个案的层面,从“你有何感受一为他找原因一怎么帮助他”环环相扣;在探究社会贫富差距的层面,从“王秀青贫困(感受、原因、对策)一民生问题(重要性、原因、对策)”由点及面;在反思整节课探究过程的层面,从“民生问题我们是这样探究的一其他社会问题我们怎么探究”延伸发散,归纳出个案分析法和“现象(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对策(怎么办)”的一般探究方法。与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特点相适应的是,我在强调理性思考的同时,也突出了情感的推动作用。如“看了‘井底人’王秀青的经历,你有何感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情理交融的同时也使话题得以自然递进。

如果说设计思路是骨架,那么事实材料就是血肉。理清设计思路以后,我收集了大量类型多样的事实材料,包括“井底人”的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图文资料;有关西部大开发背景和成就的图文资料、新闻报道等等,再对资料进行精心的筛选、分类、概括、剪辑,有的用于课堂呈现,有的仅仅作为背景知识。这样,我上课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本课在预设的时候就为学生的生成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案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对问题的回答不设界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先思考后发言,先发言后归纳;留有弹性,设计“更多的问题”板块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拥有关注社会的心灵,擦亮发现问题的眼睛,锻炼善于思考的头脑,生出实践行动的勇气。稍感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一节课的完整性,有些问题的讨论难以充分展开。

总体来看,本课对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式学习作了有效的探索,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仍存在不足,表现为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表面,推理的逻辑还不够严密,课堂讨论还不够充分,语言的组织还要更加精进。

(本课系无锡市梅里中学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的生本研究》(编号为:I/D/2011/022)的系列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