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芳华
摘 要:MH370370瞬间失联,国际社会随即展开了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搜寻行动,这一事件凸显了南海周边国家建立常态化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和人道主义救援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中国而言,必须尽快提升远海搜寻能力以应对各种海上突发事件,这既是维护南海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大国责任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MH370失联事件 国际联合搜寻 非传统安全 国际责任
作者简介:卢芳华,女,华北科技学院法学系,副教授。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班MH370与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与飞机一同“消失”的是机上来自14个国家或地区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中国大陆153人,中国台湾地区1人。这200多个鲜活的生命及其家庭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MH370失联以来,国际社会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空中、海上、海底全方位联合大搜寻,但各方尚未获取客机或残骸位置的任何信息。中国、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制定长期搜寻计划,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多年。在今天这样GPS遍布、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一架身长63米、重量为30多万公斤的飞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搜寻行动的深入,搜寻范围的扩大,MH370失联事件诸多疑点让人愈发感觉匪夷所思。
一、MH370失联:民航史上最神秘的飞行事故
2009年5月31日傍晚,法航447班机自里约热内卢起飞。3小时40分后在没有求救信号,没有目击者,甚至没有在雷达上留下任何痕迹情况下突然“消失”。经过搜索和黑匣子破译处理,两年后才真相大白。这一事件一时被认为是世界航空史最神秘、伤亡最惨重的空难。与法航447失事相比,MH370未发送通信寻址系统( ACARS)故障信息,未经过风暴带,三个多月来大规模的多国联合搜寻尚未找到任何飞机残骸,诡异指数更甚于法航447空难,堪称史上“最神秘”的飞行事故。
首先,MH370飞行路线迷雾重重。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利用多普勒效应分析MH370发出的声脉冲信号,最终“猜”出飞机“可能的”飞行路线:MH370在马来西亚与越南航空管制区交接后,立即关闭外联掉头飞行。此时马航的民用雷达结束任务,不再追踪监控航班,MH370也没有联系越南方面,而是改变航向,飞出越南空管区,以10500英尺的低空飞行状态沿泰国、印度半岛、安达曼群岛向西飞行。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出乎意料,越南不会主动与马方沟通,最可能的情形是等一段时间再继续捕捉信号。而MH370选择的路线距离陆地很远,陆地雷达几乎不能侦测到信号。此时,MH370继续以867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近7个小时,飞行的目的地有可能是印度洋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等法属小岛。也许是油料不够或飞机导航系统出现问题,航班偏离,飞向澳大利亚西部珀斯沙漠区,在南印度洋上空坠海。如果这一猜测成立,人们不禁要问:MH370为什么要到这两个地球上最偏僻的处于“咆哮西风带”(洋流活跃和西风猛烈的南纬40度地区)的印度洋小岛着陆?MH370的ACARS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人为关闭,如何飞出民航史上罕见的“Z”形航线?目前这些疑问都还不得而知。
其次,安全性能堪称世界第一的波音777客机失联震惊航空专家。MH370是一架波音777飞机。波音777 一直是世界民航史上最安全的机型之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双引擎广体客机。1994年,世界上第一架波音777首次试飞成功。此后20年来,共有1178架波音777飞机在华盛顿州埃弗里特工厂下线,累计执行500万航次飞行,从未发生类似MH´370这样的“神秘”失联事件。而据马方消息,MH370所用波音777-200型客机最大油箱117340升,最大起飞总重230吨,最大航程9520公里,动力装置为两台涡扇发动机。从既往飞行数据看,机身或引擎出现灾难性的结构问题可能性很小,飞行安全性极高。此外,起飞前MH370也按规定做过多项检查,符合规程,飞行中尚未发现机体内争斗迹象,也无人能够强行进入驾驶舱操作飞机,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国家收到MH370发出的求救信号。一些顶级航空专家对安全性能如此完好的MH370突然神秘失联也无法解释。
再次,失联事件留下的诸多疑点悬而未决。据悉飞机失联后继续飞行近7个小时,而期间是谁关闭机上所有的通联设备?飞机最终的目的地是哪里?两名拿着假护照、冒名顶替的伊朗登机人是否为恐怖分子?炸弹是否被伪装成4吨山竹“登上”飞机?机长扎哈里是马来西亚被监禁的反对党领导人安瓦尔的忠实支持者,他是否会因支持反对派领导人而采取“非常行动”?为什么机长家人在飞机失联前几天搬离住所?与基地组织有关的11名恐怖分子在吉隆坡被捕,他们是否涉嫌参与策划MH370失联事件……所有这些疑问几乎都经历被怀疑——被澄清——仍未完全排除嫌疑的过程。MH370神秘失联疑点重重,扑朔迷离。
二、MH370失联引发世界民航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搜寻
距离MH370从雷达屏幕上消失已经三个多月。自事件发生以来,20多个国家的舰船、卫星、军用飞机、搜寻设备并用,展开了民航史上史无前例的跨国海空搜寻。
首先,失联事件引发民航史上参与国家最多、费用最高、搜寻范围最广的联合搜寻行动。为了找到MH370坠毁的物理证据,中国、马来西亚、美国、法国等26个国家的近百艘舰船和飞机、几十颗卫星投入到南海和南印度洋海域的搜寻行动,至今搜寻费用已超3.1亿美元,打破了费时两年的法航447搜寻耗资纪录(搜寻耗资3200万欧元,历时2年);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搜索规模,每年至少需要花费2亿美元。此外,与此前法航447搜寻范围仅限于大西洋海空不同,此次搜寻行动覆盖南海、南北“走廊地带”、南印度洋等多块海域,南印度洋的搜寻范围一度扩大到48.5万平方公里,搜索面积是南海海域的6倍;特别是印度洋水域被称作世界上最遥远的“荒地”,许多海床从未被测绘过;这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域之一,仅近岸水深就达1600米,许多海域水深超过4000米,这也注定此次搜寻行动必将成为航空史上最昂贵、搜寻范围最广、复杂程度最高的搜寻行动。
其次,海陆空、卫星、特殊搜寻设备等多种高端搜寻技术并用。为了解开MH370失联谜团,参与搜寻行动的国家动用了大量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以美国为例,美军将全世界最先进的拖曳声波定位仪和一部水下自动潜航器运往澳大利亚,协助搜寻失联航班黑匣子。据悉该声呐探测装置可以搜寻海域水深在2,000米到4,000米之间的物体,扫描后将绘制海底图形、搜寻残骸,该设备已装载在澳大利亚海军“海洋之盾”号救援船上开展搜寻。进入海底搜寻阶段后,澳方“蓝鳍金枪鱼— 21”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在搜寻海域“现身”,该潜航器可以潜入水下4500米深处,在配置相关声呐后能以最高7.5厘米的分辨率搜寻水下物体,而后期还将有雷穆斯- 6000,蛟龙- 7000米加入未来的海底搜寻行动。除了现场搜索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参与国均启动卫星测控应急预案,紧急调动海洋、风云、高分、遥感4个型号的“天眼”、“高分一号”(空间分辨率可达2米)、北斗导航等几十颗卫星为地面搜寻行动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卫星按搜索救援需求提供持续、快捷、精确的云图、卫通等信息及数据服务。虽然多国科技助力搜寻,但MH370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团。
再次,失联航班的国际联合搜寻行动的参与主体更为多样化。此次搜寻行动几乎整合了世界顶尖的搜寻机构及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家资源,除20多个主权国家外,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新闻媒体、国际警察、科技专家、法学专家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其他主体也参与了MH370的国际联合搜寻行动。搜寻初期,针对MH370失联航班两人护照被盗,世界上仅次于联合国的第二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刑警组织运用被偷和丢失护照的数据库协助调查,第一时间证实两本被盗护照分属奥地利和意大利居民,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在泰国丢失,为揭开MH370失联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搜索进入南印度洋海域后,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国际海事卫星组织(AAIB)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以MH370发动机生产商罗尔斯公司所在国的调查机构身份参与协助调查,通过卫星数据计算得出客机已在南印度洋坠毁的结论。这是目前为止马来西亚官方援引的较为确定的判断,也是中、马方探测确定黑匣子遗失范围的基本依据。此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如美国的Digital Globe和中国的百度把所获得的疑似海域卫星观测图片分成小片,让广大网民帮助分析图片是否有异样。迄今为止,已有数以万计的网友仔细分析上百张图片,为MH370的搜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MH370大救援引发的国际问题思考
重大灾难考验世界治理的成熟度。面对突如其来的MH370失联事件,多国打破地缘主义的利益冲突、传统的主权观、意识形态的隔膜与偏见,迅速作出反应,展开及时的联合大搜寻。这种全方位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展现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和“全球安全”观的融合和发展,必将成为人道救援合作典范。
第一,在此次救援过程中,中国表现出对国民和全体乘客负责的大国姿态,赢得国际赞誉。由于有154名同胞乘坐本次失联航班,中国成为本次搜寻队伍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在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搜寻调查工作。随后,外交部、驻外使馆启动最高级别应急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外交部系统内应急机制和其他各部门的应急机制统一协调,从始至终,展现出我国政府对于搜寻工作不间断、不停止、不放弃、不松懈,只要有一线希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态度和决心。搜救过程中,我国海军先后出动井冈山舰、昆仑山舰、长春舰、常州舰、巢湖舰5艘舰艇,搜索航程近万海里,搜索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空军派出伊尔-76运输机、运—8运输机,累计飞行近10万公里,搜索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航空航天部门调动海洋、气象、遥感等21颗民用与军用卫星为搜救行动提供信息……这样的搜寻力度在十年前几乎无法想象。中国在此次搜寻行动中的非凡耐力和实力展现了和平崛起过程中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第二,MH370的搜寻行动彰显世界范围内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国际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印度洋海啸到缅甸台风,从巴基斯坦洪灾到海地地震,从日本大地震到MH370神秘失联,一次次突发事件凸显了世界范围内国际救助制度的缺位。首先,从国际层面看,目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还没有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门机构,国际社会在遭遇突发事件后,往往是临时组成营救团体开展救援行动,但突发事件后行动的救援行动往往涉及范围广、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时间紧迫、行动复杂,这给救援行动提出很高的要求。以MH370搜寻为例,虽然各方救援配合可算相关合作中的“典范”,但其中也暴露出工作效率低、管辖权限不明确、各国救援力量协作性差、救助款项承担等问题。这其中有政治博弈因素,但国际救援制度的缺失才是导致救援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固定的国际救援合作机制,创设救援行动参与国责任制度、管辖权制度、费用分担制度是保障多国搜寻工作迅速及时、有序有力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其次,应对突发事件的国际立法需要完善和统一。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如《国际救助公约》、《国际灾害应对和恢复救助的国内便利和规范指导原则》、联合国大会46/182号决议《加强联合国人道主义紧急援助的协调》等国际法律制度对入境实施救援行动人员的特权与豁免、索赔与诉讼等问题加以规范,但在突发事件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如在此次MH370搜寻行动中,越南、缅甸、印尼为搜寻飞机开放领空,越南、斯里兰卡更是开放领海给更多国家参与救援。在开放区域搜寻飞机和船舶享有哪些权利?有什么法律地位?进入开放区域的搜寻人员享有哪些权利,法律地位如何?另外,这些人员大多是军人,军人和普通的救援人员地位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或整合相关的国际法规与国际习惯。再次,建立区域的救援机制是开展高效有序救援活动的必然选择。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灾难救助多国合作首当其冲。非传统安全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武器扩散、疾病蔓延、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问题。长期以来,南海各国面临着恐怖主义、海上联合救助、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等一系列共同的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南海各国必须提高国际合作的级别,建立区域海上合作常态化机制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但在南海非传统安全合作案例中,像MH370联合搜寻这样大规模的合作行动依然十分罕见,这起意外事件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建立南海海上救援国际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实,早在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6次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就倡议制定“中国一东盟救灾合作行动计划”,加强与东盟灾害管理人道主义救援协调中心的联系,并提供30亿人民币建立东盟海上执法机构,开展人员培训、联合巡航等防灾救灾合作。此次MH370搜寻行动再次体现南海防灾救灾合作平台建立的现实意义,为南海各方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提供新契机。
第三,各国的救援能力不可避免地彰显其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潜在要求。紧急救援工作难度大和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使得突发事件后的国际救援成为检验各国军队应急处置能力的“试验场”,这也几乎成为各方默认的“潜规则”。此次跨国搜寻行动实际上也是对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和相关海域利益相关方军事实力的一次大检验。以美国为例,美方参与搜寻任务的“平克尼号”、“基德号”、“P8波塞冬号”导弹驱逐舰和在日本冲绳美军基地的P-3C“猎户座”巡逻机均具有强大的海上搜寻能力。其中“平克尼号”导弹驱逐舰装载了两架可执行搜寻任务的MH-60R直升机,P8波塞冬号军机最低飞行高度仅比水面高90米,装备摄像机、红外线和雷达探测器,用于侦测隐藏在水面下的敌方潜艇;P-3C反潜机则是军方专门用来搜索潜艇的飞机,配有灵敏的水面搜索雷达、磁异探测器和声呐,在空中可以探测到水面篮球大小的物体。澳大利亚作为南印度洋海域搜寻的主导国还派出两架具有海洋侦测和雷达感应器的P3军机加入搜寻;我国也派出南海最大海巡船“海巡31”参与海上搜寻。“海巡31”是我国海事系统第一艘拥有直升机起降平台、直升机库和飞行指挥塔等全套船载系统的海巡船。如此多的国家在第一时间参与搜寻行动也从侧面表明这些国家有能力对南海区域展开实际的“军事行动”,这种“地缘政治竞争式救援”是超级大国“离岸制衡”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具体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通过东帝汶撤侨、所罗门撤侨、利比亚撤侨等重大事件,我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文外交新政”、“民本主义”外交凸显了我国政府对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中国人的生命价值的珍视和尊重。搜寻行动是意志的考验更是实力的展现。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海上突发事件,我国应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框架下,整合海洋局、海军、外交部海上救援力量,更加有力地协调开展海上救援行动;切实加强海军的搜寻能力,积极参加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等海军技术合作交流活动,搭建技术交流协作平台,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和海军建设现代化理念,研发更为先进的深海探测设备,加快推进“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转型。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