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价值潜隐于事实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40次
  • 评分4
  • 76
  • 0

吴 建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优势,以事实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组织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引领 策略

作者简介:吴建,男,江苏省南通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潜隐于事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其先进性并不意味着只是针对特定的阶层和群体,其倡导的是代表大众利益、面向全民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应着眼于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实现“从直观、感性的事实中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启迪”的教学目标。

一、价值观念基于存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范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传诵着许多知荣明辱的道德格言,例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知耻近乎勇”等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人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是非判断,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是非依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宏观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微观上主要受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出现。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得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占据了不少人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不断滋生和蔓延,对于一些“假、恶、丑”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面对“立体化”的信息轰炸,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一定要正视社会现实,根基于学生生活,切忌大而空,以假说假。纵观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发现有不少教师容易将扭曲的“社会情绪”带到课堂上,对于是非颠倒、荣辱倒置的社会现象不作深入分析,正面引导,要么刻意回避,一带而过;要么明讥暗讽,牢骚满腹。此种教学态度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加深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曲解。例如,在讲到“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我们要从“我国还处在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富裕对于价值主体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和急迫”这一事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既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也不能对物质利益原则讳莫如深,压抑价值主体的物质欲望和需要。教学中,如果选取社会上存在的诸如“见义勇为可不可以索取报酬”、“老实是否等于吃亏”、“赚的钱就是用来花的”等热门话题,再辅之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引导学生树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乐于奉献”的金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水到渠成。

开放性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政治教师要放眼社会现实,以事论理,因势利导,多用彰显正能量的主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众相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价值观。

二、价值判断基于经验: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人们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对于处于青春期、生理渐趋成熟、心智尚且稚嫩的青年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的政治敏锐性不高,多数停留在口号上。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学生的“历史”经验,坚持正面教育与辩证分析相结合,正确引导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甄别其经验的真假和对错,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近期不断有媒体报道贪官落马的新闻,有的学生不仅没有表现出对贪官的痛恨和谴责,反而对贪官落马的背景原因饶有兴致,津津乐道,对教材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对“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针对这种情况,仅靠大道理的灌输和强制扭转不仅起不了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反感,加重学生的误解。教师应当立足社会现实,增补正面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析。一方面,教师可精选一些正面典型事例充实教学内容。例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这篇新闻稿中的主人翁陈家顺,本是一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通过“潜伏”探用工环境,帮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外出务工,踏踏实实地为当地农民做实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宗旨。类似事例是对政府性质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键词之一的反腐倡廉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反腐之风劲吹,不留情面彻查,狠抓源头治理,给人希望,赢得民心。如果将这些正面素材充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分解消融那些反面案例,不仅能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如能将以上新闻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会感觉更加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学生还没有完全融人社会,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主张有不少是道听途说得到的,也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基于此的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因此,对于学生的价值判断,政治教师应当承担起重塑和纠偏的重任,把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在实处。

三、价值选择基于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实践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做出怎样的价值选择,是检验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成效的关键。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实践,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情感觉悟的提高、思想境界的升华、道德力量的增长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一中心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价值实践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活动准则和评价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清明节祭祖”的社会调查,学生对“愚昧无知”有了切肤之痛;组织“模拟法庭”,学生对“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组织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学生参悟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组织“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之行”,学生懂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的建设”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

学生在挖掘社会生活这本‘大教材’时,所获得的能力提高、观念转变甚至行为方式的转变,往往是其他途径难以达到的教育目标。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用之于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密切关系,感受到公平、自由、平等、友爱的力量,感受到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激励。最终,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就水到渠成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治教师应加强学习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实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教学目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B-b/2011/02/059)“基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葎)可信,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