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论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五化”

  • 投稿叶洛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14次
  • 评分4
  • 16
  • 0

王文彦

摘 要: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使用思想品德课教材,应努力做到教材内容的灵活化、教材内容的情境化、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材内容的活动化,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灵活化 情境化 问题化 生活化 活动化

作者简介:王文彦,女,北京五中分校,中学高级教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能否高效地使用教材,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并经过深思熟虑,融入自身的教育智慧,才能构建出好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效使用思想品德课教材,应努力做到“五化”,即教材内容的灵活化、教材内容的情境化、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材内容的活动化。

1.教材内容的灵活化。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大胆灵活地取舍教材。要了解学生的已知、需求和困惑,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时,面向全国的人教版教材导入所用案例为:“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问题是:“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作为大城市里的学生,不存在家长不让上学而去打工之类的问题,这样的导入显然离学生较远,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普遍存在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等问题。为此,我引用了“天梯上的小学”作为导人材料:四川凉山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建在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每次放学、上学,李桂林、陆建芬俩位教师都要把孩子们一个个背上背下,18年如一日。当我用这段视频导人时,教室里静得出奇,学生们被强烈震撼了。当我提问“二坪村小学的学生,为什么每天都要爬到山顶上那所被当地人称为只有猴子才能上去的“悬崖小学”去读书时,学生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读书使人获得知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以及二坪村的孩子克服困难,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不言而喻,这就为课后导行“我们应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教材内容的重组。教学要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如在讲“避免非法侵害”时,教材安排的顺序是“防止非法侵害的发生、非法侵害发生时、非法侵害发生后”。在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处理,先讲“非法侵害发生时”、接着讲“非法侵害发生后”、最后讲“防止非法侵害的发生”。这样的处理有两大优点:第一,以学生身边发生的非法侵害导入,既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使得导人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了为导入而导人;第二,“防止非法侵害的发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重点的解决应建立在对非法侵害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处理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

2.教材内容的情境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和探究问题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意,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在讲“责任重于泰山”内容时,播放Flash动画,铁轨上,一个螺丝钉擅离职守,从而导致铁轨弯曲,此刻,一辆火车疾驰而过。请学生思考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可以说这段Flash动画短小精悍,不到一分钟,但它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很自然地切入教学主题“责任重于泰山”。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

3.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能很好地启迪学生思维。良好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学生的思维只有处于不断被激发的状态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以“珍爱生命”一课为例,播放录音视频汶川地震中的故事:妈妈临死前留下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问题1: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看到,在生死需要抉择时,父母会毫不犹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我们的生命包含着父母沉甸甸的关爱。同学们从出生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同学们也想知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早就想看爸爸妈妈写给你们的信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信,看看你的爸爸妈妈写了什么?问题2: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播放一组汶川救援图片,问题3:请同学回答你看了图片又感受到什么?我们的生命除了蕴涵着父母沉甸甸的关爱,还包含着社会许许多多人的关爱和付出。既然生命蕴含着这么多人的关爱,生命很宝贵。问题4: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呢?生命这么宝贵,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不珍爱生命的表现,问题5: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不珍爱生命的表现?问题6:那么珍爱生命,我们应从哪做起呢?首先让我们一起关注你们的同龄人,当地震发生时,他们……(投影“手电筒女孩邓清清的镇定、9岁林浩的勇敢、向解放军战士敬礼的孩子的感恩和坚强、背着3岁的妹妹走了10多个钟头逃出生天的l1岁孩子张吉的责任——)问题7:同龄人的表现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当生命遭遇困境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问题8:同学们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前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其实,彩虹和石桥都很美,彩虹带给我们瞬间的光辉和灿烂,而石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发挥它最大的光和热,我们能用时间的长短衡量他们吗?可见,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为社会做出了有意义的事情。落实导行,问题9: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想想珍爱生命,应该从何做起?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积极思维下,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并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然,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既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要利用已有知识,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4.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敏锐地发现、挖掘生活素材,用大量鲜活的事例补充教材。要选用“活材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寻找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的切人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生活引路,将学生带人知识的海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如讲授“远离自然灾害”时,播放视频“中国骄傲袁园”:一个八岁的孩子,在煤气泄漏时,果断、镇定自若,采取了恰当有效措施,因此挽救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命,袁园之所以有这样出色的表现,源于她掌握了远离自然灾害的方法以及她具备优秀的良好心理品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又是同龄人身上的事件,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如“避免非法侵害”,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从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人手,设置大量体现日常现实生活的情境:当未成年人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要收水费;遭遇小偷撬门;独自走在大街上,自称是警察的人让你跟他走一趟;不幸遭遇抢劫等等。请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谈谈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该怎么办?并评析哪些做法最科学、最有效。这些情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碰到,他们很熟悉,也很感兴趣,纷纷发言,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5.教材内容的活动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知识变成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参与课堂,才能启发学生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模拟法庭”课,让学生自己介绍案情,自己扮演法官、公诉人、书记员、律师及被告人,还有学生扮演被告人的爸爸、妈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穿上了真正的法袍、用上了真正的法槌。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龄人的案例,以案说法,以法说理,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并请检察官参与活动课,对模拟法庭活动做点评,并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十分高涨,学生们既感到兴奋、过瘾,又从中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从而理解教师及家长的良苦用心。“活动化”的课堂,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感受法律的公正与尊严,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懂得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真正做到学法、普法、用法,“法在我们心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造性、高效地运用教材,不断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让“教材”这个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真正为教学服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