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政治第39(2)题的分析
严伯霓
摘 要:201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第39题(2)问,试题情境具有公平性。设问背景具有冲突性。知识应用具有深刻性。评分标准具有创新性,考生答卷统计的数据说明试题区分度良好,有助于鉴别不同考生的学科能力。启示我们要“让教于学”,重视模拟“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倡导层级式能力提升方式,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土壤,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关键词:高考 政治 知识 应用 理性 思考
作者简介:严伯霓,男,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
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常考常新。201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第39题(2)问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的“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对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试题的基本特点
此题以钱学森受益的中学教育为背景,联系当前教育改革,引出冲突情景:“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提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要求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试题情境的公平性。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该题在内容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将素质教育这一具有历史传承、又困扰当代中国的“生活事件”作为背景,体现了试题的生活真实性和情景性,最大限度地关切学生生活,能较为有效地引发考生的情感,并在心理产生共鸣,改变了传统的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
2.设问背景的冲突性。试题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情境的铺垫,引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可能产生思维冲突的观点。正因为这个能引发考生认知冲突的背景,“如何评价这种观点”的问题设置才具有思辨性。考生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信息,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综合思考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水到渠成地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路径。
3.知识应用的深刻性。试题的知识运用指向,是意识作用的原理。与2013年39题(1)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相比,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要求具有单一性和微观性。这种知识运用的微观切入,不是简单要求考生回答是什么,或利用所谓理论对实际进行解读,而是要求考生在对哲学观点理解准确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探究把握教学观念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实质,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并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论证,以检测考生的思维结构与水平,深刻地体现了知识运用的价值。
4.评分标准的创新性。试题给考生多种合理的答题方向的选择,留足了空间,而且此题在答案的开放性与限定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其参考答案与评价标准中,此题创造性地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设置“评分量表”,将考生答题时的能力水平,由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并作了相应的“分数解释”,使答案的可能过度开放得到收敛,评价的盲目性受到限制。力求避免评卷过程中对考生学科能力水平的误判,从而公正科学地评价考生的能力层次,以增强考试的区分度。
二、考生的能力表现
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201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学科考生答卷统计的数据以及考生答题信息,从表中可以看出,湖南全省考生此题的平均得分为7.11分,得分率59.26%,得分率达成“评分量表”的等级水平3的起点线水平。按“评分量表”,水平3的分值为7-10分;能力表现为:不堆砌相关的知识,且比较准确地阐述原理,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结论恰当,表述逻辑性较强;分数解释为:能较正确、较完整地运用相关知识阐述理由。说明这届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表现出较高的的学科能力。答题的标准差为2.68,差异系数为0.38,鉴别指数为0.33,区分度0.68,说明试题区分度良好,体现选拔考试的要求,有助于将全省考生的能力水平作出较好的划分。
按成绩高低,将把全省考生平均分成7组,最低组为Gl组,其次为G2组,由此类推,最高为G7组。由统计数据可知,G7组得分率达79.33%,平均为9.5193分,处于“评分量表”的水平3高层,拥有较高学科能力;G6、G5、G4组得分率都在60%以上,得分在8.6至7.37之间,均处于水平3能力范围;G3组平均为6.6分、G2组为5.688分,处于水平2;G1组得分率为32.57%,仅得3.9078分,为水平1,属于学科的较低能力层级。
从G7组到G1组,考生平均分和得分率都在逐渐减少,说明考生的学科能力水平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试题也起到了将考生的学科能力进行有效区分的目的。在差异系数指标方面,G1组高考政治学科考生成绩差异系数为0. 64,说明本组内考生成绩存在一定的离散性;G2~G7组差异系数均很接近且较小,这些组内政治学科考生成绩的集中程度较高,学科能力组内比较均衡。
此题的得分率曲线也表明,考生政治学科的平均分越高,此题的得分比率也就越高,学科平均分越低,此题的得分率也越低。说明此题得分与考生政治学科水平存在正相关,试题对考生的政治学科成绩影响较大,发挥着重要的学科能力鉴别功能。
据我们抽样的1000份答卷统计,考生回答此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向,一是作出“该观点具有合理性”判断,并据此答题,有试卷292份;二是作出“该观点存在片面性”判断,并据此答题的492份;三是不做判断而直接答题的有204份;另外有12份试卷认为“既错误也正确”,或提出要辩证地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分类对抽样答卷做成绩统计,选择“观点具有合理性”的考生平均得7.80分,认为“观点存在片面性”的考生平均得9.09分,不做判断直接答题的考生平均得5.80分。作出“既错误也正确”判断的因样本太少,没有统计意义。
统计表明,答题方向不同的三类考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判断“观点存在片面性”的考生,并陈述理由的考生能力层次较高,思考更为理性,并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而不做判断就此答题的考生,得分较低,表现为思维不能深入,不能根据试题的背景材料,将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具体能力,迁移到解决新问题中来,阐述理由,得出恰当结论,“有的放矢”创造出精神产品。
三、对教学的启示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是试题提供给学生评析的基本观点。这一新型试题的推出,迫切需要我们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改造政治课的教学生态。
1.“让教于学”。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无法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必须由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常态,是“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实质是“教”对“学”的伤害。学生长期沉浸被动“听讲”学习活动的结果,是收获“碎片式”的知识,习惯的是“没有理解为基础的熟练”。因此,改变的起点是“让教于学”,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创造条件。
2.重视模拟“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拿过题目材料来,解读不出具体的学科知识点。”学生的这种困惑,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下具体问题能力的缺乏。一些考生的答案或者抄题目材料,或者空话连篇。解决这个难题,要求在“让教于学”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要善于提炼“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指向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从而抽象出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二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问题,获取事实与证据,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学的角度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形成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对话过程中,模拟“真实”问题的解决,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思维方法的反省,并养成尊重、理解、倾听、宽容等人格品质。
3.倡导层级式能力提升方式。G组统计表明,我省考生学科能力的最高组别,离“评分量表”的水平4还有一定距离,而低水平考生群体较大,因此学科能力提高的任务具体而艰巨。教学中需要了解学生具有的能力和水平,并据此对每个学生的水平提升制定具体的规划。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所处的能力水平,以及这种能力水平下应该实现什么学习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层级式引导学生通过一层一层的提升,丰富思维结构,克服盲目高标而造成的紧张焦虑。当然,学生的能力提升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结果,而应该通过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实现不同阶段能力的充实和巩固。
4.提供批判性学习土壤。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而试题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答题的角度和能力的层级。教学中,要破除思维禁锢,引导学生敢于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并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独立分析,而不能“书上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当然,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否定性的,质疑、批判性思维应该是建设性的,目的是借助这个工具,全面地观察和把握生活,客观和公正地评判事物,寻找隐含在事物背后的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辩证法,从而掌握好分寸,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实现政治课学习的德智共长。
5.分析到位,表述规范。一是要“有的放矢”,忌“生搬硬套”。也就是要养成学生针对“这一个”问题来回答的思维方式,而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生硬地放在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或者试图寻找什么答题的“万能模板”。只有通过提炼材料信息,调动相应知识,进行具体的认知和探究,才能获得解决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答案。二是理性论证分析到位。要有针对性,即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要训练发散思维,养成多角度分要点作答的习惯,答案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堆砌理论,或照搬材料,而要做到有理有据。三是运用好学科语言。任何学科都是由一系列学科术语搭建起来的,没有相关的术语,就没有学科的特殊性,也就没有该学科。学生在政治主观题的表述过程中,要运用学科术语,忌散文式和口语化,或空话连篇,口号标签,降低学科素养。
(责任编辑:刘丹)
通知
为进一步鼓励广大中学教师撰写高质量教学论文、提高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我刊将组织学科专家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我们将在本刊今年刊发的文章中,评选出一、一、三等奖,并颁发荣誉证书、赠送本刊全年合订本。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