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调查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值得重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有偏差,部分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不满意,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存在问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亟待改革,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影响较大。为此,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功能,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职业情操,探索思想政治课评价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德育功能 成绩 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黄万强,男,山东省济南市教学研究室,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2014年6月,济南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状况及对策》课题组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状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以全面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的状况及原因,并探讨进一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对策。其中教师问卷发放412份,收回407份。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由济南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其中教师问卷来自济南市所辖6个县(区)和市直13所学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并由课题组集中统计整理,调查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一、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状况分析
(一)可喜成绩
1.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功能定位准确。对于“您认为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功能”,87.96%的教师选择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在问卷中总结自己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深刻感悟时写道:“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感觉自己责任重大,立德树人的任务很重。”“应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让思想政治观点潜入学生的心境,是我教学最大的收获与快乐。”可以看出,经过连续多年的山东省暑期教师远程研修、各级教研部门的培训以及校本研修,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认识是准确的。
2.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总体是满意的。对于“您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这一问题,回答非常满意的占13.51%,回答满意的占27.8%,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2%,以上共83.31%。
3.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言传身教。在回答“您认为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喜欢和信服与否态度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有12.5%的教师选择了教师的品行,说明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很重视自身品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回答“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言行方面起到的表率作用”这一问题时,回答很好的占45.5%,回答好的占43.5%,以上共占89%,回答一般的占9.8%,回答不好的0.7%。说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常重视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以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带动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回答“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创新教学方式有”这一问题时,90.7%的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有9.3%的教师选择了微课程和翻转课堂,说明全市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在回答“您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最新理论成果的关注”这一问题时,回答经常关注的占45.5%,回答有时关注的占53.8%,回答从不关注的仅占0.7%。在回答“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运用”时,回答经常关注与运用的占71.3%,回答有时关注与运用的占27.5%,回答从不关注与运用的仅占1.2%。说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关心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在教学生中重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的开发利用。
4.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在回答“您在上思想政治课时的精神状态”这一问题时,77.6%的教师选择了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在回答“您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模糊的或者错误的观点的处理”这一问题时,93.9%的教师选择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选择树立教师权威,硬性纠正的占3.2%;选择冷言讽语,打击学生自信的占4.2%;选择置之不理,冷漠处置的占1.2%。说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充满尊重与关怀。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有偏差。对于“您认为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功能”,有4.7%的教师选择了教给学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4.7%的教师选择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5%的教师选择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仍有11.9%的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课程标准学习领会不到位。
2.部分教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不满意。对于“您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这一问题,有15.7%的教师回答“不满意”,令人堪忧。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方面。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这一问题时,有15.97%的教师回答非常符合,有27.8%的教师回答符合,有42%的教师回答比较符合,有14.3%的教师回答不符合。有些教师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还是有不同看法的,认为教学内容应当更贴近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回答“高中思想政治课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对此您”这一问题时,58.47%的教师在大部分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25%的教师将其写入教案中,偶尔能够落实;有8.4%的教师只在公开课中认真对待并落实,有8.1%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涉及,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三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回答“您的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这一问题时,85%的教师选择了师生互动。然而在回答“您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这一问题时,仅有76.9%的教师选择了师生互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实际的差距较大。此外,还有16.2%的教师选择了我讲你听,3.9%的教师选择了以练代讲,更有1.5%的教师还在划书背诵。在回答“您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次数”这一问题时,回答多的仅占21.1%,回答很少的占18.9%;在回答“您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的次数”这一问题时,回答多的仅占28.5%,回答很少的占22.9%;在回答“您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学习的次数”这一问题时,回答多的仅占16.2%,回答很少的占24.3%。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很好落实。在回答“您认为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喜欢和信服与否态度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有18.7%的教师选择了教材因素,有34.6%的教师选择了教学方式方法,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3.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存在问题。在回答“您在上思想政治课时的精神状态”这一问题时,有16.7%的教师选择了精神状态一般,语言平淡;5%的教师选择了缺乏激情,感觉比较疲惫倦怠;0.7%的教师选择了无精打采,感觉枯燥乏味,应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不到位,现实中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落实还有一些欠缺,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缺乏尊重与关怀等,都影响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4.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亟待改革。有的教师在问卷中写道:“德育功能要充分发挥,需从评价机制改革人手。”“进一步加强德育功能,必须改变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机制。”“应转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侧重品行考核。”在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与个人品行的相关度”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高的占12.3%,选择高的占21.6%,选择比较高的占27%.认为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与个人品行无关的高达39%,足以看出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在回答您认为“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的评价最合适的形式”这一问题时,回答知识检测的占26.8%,回答品行考查的占53.3%,回答研究报告的占18.2%,回答学期总结的占7.1%,说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有很高的期盼,也试图在尝试新的评价方式。
5.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在回答“您认为优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及道德模范对学生品行的积极影响”这一问题时,选择很大的占27.8%,选择大的占29.2%,选择一般的占32.2%,选择不大的占10%。在回答“您认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和个别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对学生品行的消极影响”这一问题时,选择很大的占58%,选择大的占31.2%,选择一般的占8.8%,选择不大的为0%。在回答“您认为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喜欢和信服与否态度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有29.4%的教师选择了社会影响。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社会是个大课堂,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状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存在密切关系。
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对策
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1.摒弃应试教育思维,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功能。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应通过专家讲座、示范引领、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让部分认识有偏差的教师真正领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和功能,坚决克服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单纯应试工具的做法。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能力发展为主导,优先设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淡化知识的简单传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相对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教科书永远是滞后的;相对于地区和学生实际,教科书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理清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特点,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对教科书的宏观把握上,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编排合理的结构进行教学。在对教科书的微观处理上,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及时进行补充。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变通,既可以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另外的活动或采取其他的方式。教材中的情景导人,列举了具体的案例、情景、材料等,难免会有滞后性,教师要自然得体地予以更新或补充,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还要遵循教科书的呈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培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将育人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激发课堂教学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必须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新课程改革取向,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实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对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积极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包含的德育目标,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坚持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让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4.培养教师职业情操,切实尊重教师劳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有阳光。”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及坚持思想政治课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视为自己的天职。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要求的。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应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情育情,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进而从深层次上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党和国家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和羡慕的职业,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另外,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做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尊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劳动,真正调动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探索思想政治课评价的有效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与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相适应,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记录和描述,要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师生教学的做法,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统一的评价方式。要积极探索观察、谈话、项目评议、描述性评语、展示表演、行为考察、个人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的应用,如实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