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在“问题”驱“动”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 投稿熊伟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37
  • 0

韩翔宇

摘 要:试卷讲评要想达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教师需要克服“一言堂”和“满堂灌”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首先对“问题”驱“动”进行了理论思考,然后以激发学生思维参与为主线,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着力从解读和获取信息、审设问、描述和阐释事物、不同题型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五个方面阐释笔者在培养学生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问题 思维 试卷讲评 解题能力

韩翔宇,男,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主体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和高效的目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激发学生思维参与为主线,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阐释自己在政治主观题讲评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做法。本文的“动”指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参与。问题驱“动”化,即通过设计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把学习内容融入问题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为了让自己成为第一个知道答案的人而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解题模型的基本方式。在实施问题驱“动”化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四个环节:巧设问题,思维碰撞,问题总结,反思收获。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探究欲,思维碰撞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教师在总结问题时要高屋建瓴,学生反思收获时要能转化成内心的存在。

1.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在政治主观题答案中,没有材料信息、单纯罗列知识点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在试卷讲评中,笔者采用问题驱动、学生回答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讲评材料题时通常这样设问:这段材料分几个层次?每层次的意思是什么?请概括整段材料的中心。

以浙江省2009年文综卷第41题材料二为例。第一步,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学生综合讨论的结果是,该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到目前为止……主任助理。”这部分是引言,是背景性的铺垫材料,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第二层次:“任职期间,……旅游纪念品。”主要介绍“村官”小杨是如何开展工作、开展了哪些工作。第三层次:“短短两年,……正确的选择。”主要介绍小杨工作两年所取得的成就。在综合三个层次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提炼出整段材料的中心,即小杨从社会实际出发,选择了当“村官”之路,在正确领导和自身努力之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第二步,教师总结问题。高考主观题材料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时,只有发现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为下一步链接课本知识做准备。第三步,继续利用浙江高考真题,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强化、巩固和提升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审设问的能力。学生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因知识点跑题、答题思路错误而失分的现象比较严重,原因之一在于审设问的能力差。能否全面、准确地审主观题设问,关系到课本知识点的正确运用和调动,关系到不同题型的答案组织。如何培养学生审设问的能力?还以浙江省2009年文综卷第41题为例,该题第3问“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10分)”。笔者的问题是:该题的设问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审设问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回答上述问题。学生普遍认为,该题的设问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材料词、知识范围词、关键词、题型词和分数词。不同的设问词有不同的作用,材料词帮助学生找准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位置,知识范围词帮助学生准确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关键词帮助学生明确答案的中心主题,题型词帮助学生找准答题的角度,分数词帮助学生判断答案要点的数量。学生也畅谈了自己平时是如何审题的,让笔者发现了学生在审题方面的不足。第二步,教师总结。笔者尤其强调了抓准知识范围词和题型词的重要性,它们关系到答案是否跑题,答题思路是否全面或错误。第三步,利用浙江高考真题继续强化演练学生审设问的能力。例如,以浙江省2009年文综卷第41题第3问的设问为例,让学生填写以下表格:

3.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仅要学会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而且能做到透过事物的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中,图表信息类和体现类题型主要侧重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其答案组织特点是采用归纳法,即从特殊(材料)到一般(知识点)。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再以浙江省2009年文综卷第41题为例,第2问“‘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笔者将该设问拆分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们从参考答案中回答问题:(1)小杨给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2)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即课本知识点)有哪些?(3)“变化”和“道理”之间用什么动词连接?该题型的答案组织特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PPT课件呈现真题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与合作。第二步,让学生汇报探究与合作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每个答案要点的前半部分是“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每个答案要点的后半部分“体现了《文化生活》道理”,“变化”和“道理”之间用“表明”连接,体现了从特殊(变化)到一般(道理)的答题思路。这道题的答案组织特点适用于体现类和图表信息类题型。第三步,教师总结。笔者总结:从材料中找出“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对学生描述事物能力的考查,“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对学生阐释事物能力的考查。同时说明,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密切联系,需要综合运用。第四步:强化演练。继续以浙江高考真题为例,让学生模仿该题答案特点“依葫芦画瓢”做题,达到熟练掌握该方法的目的。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题型答题方法的能力。高考政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最终通过题型这一载体得以实施和体现。题型不同,答案思路也不一样。因没有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导致失分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题型的答题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的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通过PPT课件集中展示浙江省近两年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第二步,通过分析和比较设问,让学生们在探究合作中回答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浙江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过的题型有哪些?(2)与2012年相比,2013年增添了哪类新题型?第41题第2问要回答几个问题?(3)请以图表信息题和原因类题型为例,归纳其提示词和答题思路。

第三步,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点,即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点的有机结合。(2)在引导学生分析2014年浙江《考纲》样卷的基础上,对认识类题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41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在《考纲》样卷中呈现出来,意味着该题型在今后高考中出现的机会大大增加,考生应做好应试准备。笔者以2013年天津高考卷第1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为例,让学生在赏析参考答案中自主总结出认识类题型的答案思路:“是什么”(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信息)+“为什么”(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意义三个方面)+“怎么办”(从问题到对策)。(3)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继续探讨总结其他题型的提示词和答题思路,如体现类、措施类、关系类和辨析类。第四步,针对问题,继续对题型思路进行专题演练。专题演练要有针对性,而且要配合精练、精批、精讲、精思四个环节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5.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因答题规范不科学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非选择题不仅要掌握解题技巧,还要求掌握答题规范。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在答题规范上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的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第二步,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回答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从评卷者的角度看,该题能得几分?得分的依据是什么?(2)从命题者的角度,对照本题的设问、材料及评分标准,分析说明参考答案制定的思路。(3)从学生的角度看,该题失分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有何启示?第三步,教师总结。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应包括:(1)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尽量避免生活化的俗语。(2)撰写答案要依据层次分点分段叙述,切记逗号到底。文字书写要工整、规范,切忌潦草。(3)答题遵循一般步骤。首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态度;其次,讲清相关的理论观点即课本知识;再次,理论观点联系材料实际;最后,联系重大时事政策,对答案画龙点睛。(4)答案标准或模式要做到“三个落实”(知识落实、材料落实和设问落实)、“两个突出”(当一个题目有几个角度答案时应突出重点角度,当一个角度的答案有几句话构成时应突出重点的话)、“一个有机统一”(知识和材料应有机融合,避免材料与知识两张皮)。

总之,在高三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追求有效乃至高效的试卷讲评课,既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参与。因此,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实现由单一的讲题向“讲评”结合转变,学生要实现由单一的做题向“做析”结合转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问题”驱“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需要我们设计和运用好。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