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以课程统整提高思品课程的德育实效

  • 投稿Gren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79次
  • 评分4
  • 54
  • 0

戴慧

摘 要:本文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程开展课程统整研究的依据、具体策略和基本原则,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与校本课程、公民教育项目、心理辅导课程、班团队活动以及e学习的统整,依据开放性、实践性与适切性的原则,充分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课程统整 具体策略 德育实效

作者简介:戴慧,女,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主渠道,首要目标和最重要的目标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正确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各地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探索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做法和方法,基本采取“内延”和“外拓”两种路径。所谓“内延”,就是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所谓“外拓”,就是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服务,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将从思品课程“外拓”的角度,探讨如何以课程统整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实效。

课程统整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方式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课程统整实质上是探讨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加强课程统整,将思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补充,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实现其课程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一、思想品德课程统整的实施策略

1.思想品德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经纬交织地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仅靠每周两课时,课程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得以充分实现。这就需要学校从本地资源、本校资源和学生需求出发,拓展思品课程的内容,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并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如,结合思品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有的学校开发和实施“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组织“模拟法庭”的学生社团。结合思品课程中的人才观和就业观,有的教研组开发和实施“中学生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常州市田家炳实验学校结合田家炳先生这个本校独有的人文资源,整合思品课程部分内容,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田家炳之路”。将思想品德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统整,进一步丰富了思品课程的内涵,创新了思品课程的实施途径,让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本社区的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整体发展、凸显特色的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弘扬个性的需要,彰显了课程的德育功能。

2.思想品德课程与公民教育项目的统整。2005年起,我市成为教育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首批试点城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系统将国家课程与公民教育项目进行统整,梳理小学品德、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初步构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框架。该框架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分为“民主意识”“公共精神”“国际视野”三个部分,并在该框架下整合国家课程相关内容,让公民意识教育进入主体开放、动态生成的系统(见表一)。

将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与公民教育项目相统整,并以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学生义工联盟为三种主要实施方式。“模拟听证”侧重于研究公共政策,以听证会的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模拟联合国”重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以联合国大会的工作方式来学习在国际社会中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中学生义工联盟”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以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为主,主要提供社区服务类、关爱老人类、关爱儿童类、环境保护类、其他社会服务类等五大类别的服务,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意识。结合思品(思政)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们反复比较、不断改进每个项目的实施流程,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实施模式。目前,常州市公民教育项目学校有150多个,覆盖全市部分小学、初中和全部高中,参与学生发展到41600多人,学生研究项目累计1200多个,共有330多个公民教育项目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2013年《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该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思想品德课程与心理辅导课程的统整。思想品德课程和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有共通性,都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为目标。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交叉性,尤其是在认识自我、调节情绪、自尊自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重合的。两门课程也存在着师资力量的互补性,工作中一大批教师同时担任着思品和心理辅导两门课程。但两门课程在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正因为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所以两门课程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统整。两者的统整不是消除两个不同课程的内在规律,甚至消除两门课程的差异性,而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借鉴、融人心理辅导课程中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价值。

2013年起,我市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与心理辅导课程的统整研究。如以“烦恼”为同一主题,思品教师开设一节思品课“消除烦恼,悦纳自己”(苏人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一节心理辅导的校本课。思品课从道德认知层面分析了烦恼的危害,并采取一定的办法去消除烦恼,这是力求从思想层面来转变学生;而心理辅导课是将烦恼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并且辩证地看待烦恼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烦恼并寻求解决烦恼的方法。把烦恼摆在人生的对立面转变为把烦恼看作人生的一部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烦恼,这突破了原有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认识。许多思品教师纷纷表示:思想品德课和心理辅导课的有机整合,为思品教师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思想品德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展开研讨,相互学习,促进了师生的成长,提升了思品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思想品德课程与班团队活动的统整。思想品德课程与班团队活动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而在教学方式上则有互相借鉴之处。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班团队会课,一般都是由团委、班主任或由学生自行组织,对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教育目标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划。于是,我们尝试着统整思品课程和班团队活动课程,由思品教师全面参与统整设计,为班团队活动提供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克服班团队课实施碎片化和随意性的现状。表二是部分学校开发的班会活动安排表。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主题是学校统一规定的“必选”班会课。另外,年级和班级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开设“自选”班会课。将“必选”和“自选”相结合,既实现了全校班团队活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兼顾了班级和学生的差异性。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学校班团队活动相统整,拓宽实施思品课程教育的渠道,多角度、宽领域地引领了学生的成长,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价值。

5.思想品德课程与e学习的统整。“e学习”又叫做数字化学习,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现有课程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突出开放、多边互动与探究性,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程与e学习的统整方面,目前我们主要是依托e学习平台,探索e学习的新课堂,开发e学习的微课程,建立e学习的资源库,创新e学习的教研方式。思想品德学科在全市开设多节e学习实验课,新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创新了学习方式。如“好习惯受用一生”(苏人版八年级上册),就请学生将自己的房间照片上传到e学习平台,学生自主浏览、发表观点,在网上评选出“最美小天地”,教师当场展示投票结果。课堂上学生分享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经验。下课前教师再一次布置整理房间的任务,要求通过视频上传,然后班级评选“最快进步奖”。e学习的课堂改变了传统思品课堂内容空泛、推理直白、结论单一、模式僵硬的弊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在创新e学习的教研方式方面.我们一方面开展网络“名师课堂”展播活动,进行网络授课直播和网络教研直播,全市乃至全省的同行在网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显示了e教研在即时交互、远程教研、覆盖面广、节约成本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另一方面,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组织网络团队教研比赛,开展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等三个环节的评比,以评比促教研,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创新网络环境下协同互助、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通过思品课程与e学习的统整研究,我们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思想品德课程统整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目前我们开展的思想品德的课程统整研究,主要围绕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开展,还处于课程统整研究的初级阶段和表浅层面。课程统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克服学科本位思想,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统整观,开展思品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统整、资源的统整、学习方式的统整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和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实践性原则。思想品德课程要改变坐而论道的现状,必须将思品课程与学生生活进行统整,将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关注、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活动,“独立、自主、责任、爱国”等现代公民人格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外显为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思品课程“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

3.适切性原则。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课程统整研究,要关注课程统整的适切性,包括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内容的适切性、组织的适切性、结构的适切性、教学方式的适切性等,充分发挥课程统整的作用,达到“1+1>2”的效能。课程统整研究要避免盲目性、避免形式主义,要让课程统整服务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程开展课程统整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程沿袭的说理、灌输的形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和真实体验,充分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养成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课程统整”既是一种课程策略,也是一种课程意识;既是一种解构,也是一种建构。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其特质就在于不断超越与优化。借助“课程统整”,让学生学会“统整知识”,在问题语境中以主题导人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