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浸润式”教研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金知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08次
  • 评分4
  • 23
  • 0

徐志华

摘 要: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共同实践者,其研究内容只有来自于教学,才能最终服务于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当之无愧成为教研员研究、服务、指导、培训工作的发源地和实施地。教研员通过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开展“浸润式”校本教研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还能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学”与“研究”相长、“教师”与“教研员”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研员 教研 浸润 相长 成长

作者简介:徐志华,女,上海崇明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对于一名踏上教研员工作岗位仅3年的年轻教师来说,没有深厚的资历、广博的阅历、突出的研究力、广泛的影响力,在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现实中,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理论的有效转化?如何才能开展令教师信服的教研活动?……在举步维艰、忙乱疲惫的摸索中,笔者参加了我校吕波校长主持的“浸润式”教研校本研修班,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的尝试与探索,让我茅塞顿开,为原本混沌、艰辛的教研工作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浸润式教研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共同实践者,研究内容只有来自于教学,才能最终服务于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当之无愧成为教研员研究、服务、指导、培训工作的发源地和实施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任务重心的转移,教研员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长期实践者,只“研”不“教”久了,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陌生感,不利于新课改理念可操作化的有效实践,进而使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可信性与有效性打折扣。

缺乏理论的实践是蛮干,缺少实践的理论则是空谈。教研员必须主动“浸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与基层教师一起亲自从事教学,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才能借助理论来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性研究,“润泽”基层教师的教学,进而不断提升教研员的执研能力与指导能力,这就是“浸润式”教研。

具体来讲,“浸润式”教研是指教研员以基层学校本学科教研组为教改基地,“浸入”到学校教研组内,以带教教研组青年教师为纽带,以亲身参加课堂教学实践的“教”为抓手,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与青年教师同班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同课同构,“润”其理念、“润”其设计、“润”其过程、“润”其方法等。开展“浸润式”校本教研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还能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实现“教”与“研”相长——即“教学”与“研究”相长、“教师”与“教研员”共同成长。

一、浸润式教研实践案例

2011年,“浸润式”教研课题研究组与我县一所艺术高中签约,成立“浸润式”教研实验基地学校,教研员与本学科的一位青年教师结对,开展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在研究项目的驱动下,笔者和结对教师进行了第一次的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反思活动。下面就以一节高二政治选修课为例,谈谈我们首次开展浸润式教研活动的过程。

(一)“浸润共识,立足学生,基于教材”下的共同备课

结对教师上高二选修课,教学内容是上教版高一《经济常识》第五课“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前面教学已完成第一、第二节内容,本次上课内容是第三节“投资理财”。

1.“浸”思路,“润”共识。

共同备课需要由主备者首先拟出备课思路。作为教研员的笔者义不容辞地担任主备,考虑学生的基础和选修课的性质,提出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基础,选择教学资源,确定授课的难易度;二是兼顾选修课的教学特点,不能只是教材内容的又一次重复,要有兴趣地满足视野的扩展,专业知识的延伸;三是为高三政治高考奠定基础,即有高考能力要求的渗透。结对教师对这儿个要求,表示非常赞同,鉴于自己对学生较为了解,主动提出承担练习部分的备课,即选择能渗透高考能力要求的练习题目。

2.立足学生调查学情,基于课标把握教材。

对于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的把握,除了与结对教师的交流,笔者在上课前一周设计了一份作业调查:课前练习:

经济常识——第五课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一、时政填空

1.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____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2.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____国际地位相适当的两个中心。(两个中心即指第一题中的两个中心)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进行改正。

1.金融活动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

2.货币的借贷活动是指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的所有权。

3.银行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总枢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行政部门。

6.理财的首要目标是生财,保险是投资品种。

7.投资者可以到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和债券的交易。

三、写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1.你对第五课《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2.你想了解哪些投资品种?

3.有哪些不懂或想了解的金融专业术语?…

根据反馈信息,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是金融活动不清楚;上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是知道的,但国际金融中心有什么特点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除股票和债券,还有哪些投资理财品种?学生可以选择哪些品种?如何操作?A股和B股有什么区别等。

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基本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投资理财不仅要实现增值,还要注意规避风险,树立风险意识;难点是运用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构架备课内容、确立课时进程。

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摸底,在综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与结对教师共同讨论最终确立四大板块备课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

(二)“浸润土壤”中的上课、听课与评课

第一课时由笔者来上,结对教师听课,课后进行评课。在评课基础上,总结不足,并对第二课时的内容与前后承接做出修改。接下来的第二课,由结对教师上课,笔者听课,然后评课。这两节课的主要评课意见整理如下:

(三)“浸润课堂”之学生反馈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我们备课内容的设计还是充满兴趣的,特别是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特点的介绍,教师亲身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经验分享与收益介绍等,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积极性。此外,学生普遍感觉前后两节课衔接比较自然,内容紧密相连,虽然教师不同,但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当然,从学生的反馈中,我们两位老师也归纳整理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该有的基础知识积累缺乏,问题的思考缺乏方向,表达不流畅。如课堂问答中,学生表达的观点少,思维窄,停留在表面。二是学生阅读材料、审题解题上缺少方法。如学生在解题时,首先在审题这一环节就存在问题,特别是艺术生,审题抓不住题眼、关键词,对选项中容易混淆的知识无法正确判断。三是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作业抄袭、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四)“浸润教学”之课堂反思

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与反馈的问题,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两位老师共同对两节课以及今后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一是精选、精挑、精炼教学案例与阅读材料,在材料后面设计1-2个相应的问题来增强阅读的目的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习惯和能力;二是调整作业与练习的内容和数量,低起点、有针对、设梯度、强要求、适练习、炼方法、勤巩固;三是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四是,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常回炉”的原则,构建学习框架和内容。

三、浸润式教研反思与再实践

(一)实践浸润式教研之反思

1.经验总结。首次开展的浸润式教研实践活动,让笔者和结对教师对共同备课的程序、要求与规范有了全面的把握;对如何掌握学生的学情有更多策略与方法上的感悟;对如何让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需求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更深的领悟。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接下去的教研活动提供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如正确分析和把握学生学情的途径,教研组集体备课流程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策略、教学案例的有效设计与运用…

2.问题分析。这次浸润式教研体验活动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活动参与的人数不多,氛围不够,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力。本次教研活动备课、上课只有两人,听课、评课虽偶有其他教师,但因不是同年级同课型,其他教师们主动参与性不高,始终站在局外人行列,因而影响教研氛围和作用的发挥。

(2)选择班级类型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重构。高二政治选修班就只有一个班级,不能实现课堂的重构,影响教研成果的即时转化与实现,影响教师教学成长的再实践。

(3)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构建不足,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本次备课仅一节的内容,因而对知识的前后承接缺少系统、整体性的考虑,故教学第一课时花了大力气进行前面知识的摸底与补缺,影响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构建。

(二)浸润式教研再实践

2013年9月,针对首次“浸润式”教研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与教师们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浸润式”教研再实践活动。本次再实践增加了教研活动参与的人员,扩大了教研活动的范围,完善了教学内容的构建,增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1.形式和内容的升级与扩展。

在新一轮“浸润式”教研实践活动中,笔者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升级与扩展,如扩展参与的教师数和学校数、单元教学容量、教学课时等方面,主要变化如下:

2.规范“浸润”,促“教研”相长。

新一轮“浸润式”教研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实践过程、活动反思与行为跟进方面都行动起来,各项要求更明确,准备更充分,教师们参与性都较高。

(1)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教研。本次浸润式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数字故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采用跨校单元集体备课方式开展。这一主题和方式的确立来源于调研中发现的三个共性问题:①各校集体备课开展不规范,效益不高。当前各校开展的校本集体备课,主要是备课任务的分工与个体备课资源的共享,其实质还是个体备课。②教师的备课基本按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普遍缺少单元或专题的整体构建。单元、专题备课不仅有利于教材知识的序列化整合,更重要的是它能基于认知规律,能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思维及方法,进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③当前学科教学中的两个突出问题——教学的可信度(“教”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度(“学”的参与和质量),突出表现在高二政治常识教学中。因此,本轮“浸润式”教研活动选择在高二学段开展,力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故事,让抽象的知识、理论、政策、制度等融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以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厚度。

(2)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双管培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网络发展已经对我们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笔者作为教研员,在“浸润式”教研活动开始前,就从目前热门的“慕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开始,再到数字故事的制作与教学应用,从教育理念到信息技术应用双管齐下地对教师们进行了微课程培训。这些信息的传递,让我们的教师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再认识课堂教学,触动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尝试或改变。

(3)制定方案,明确要求,落实任务,分头并进。本轮“浸润式”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作为教研员的笔者依然是引领者,这是教研员工作职责的必然要求。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笔者拟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实地进入各校教研组挑选自愿参与的教师,成立跨校集体备课小组。根据3所学校的总体进度确立单元教学内容,经过前后3次交流沟通与共同协商,才最终落实课题、内容、课时与主备等任务清单。

(4)活动反思与行为跟进。前后持续一个多月的“浸润式”教研实践活动,让笔者和教师们异常地忙碌。备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重构、再上课……但我们都感觉这是一次珍贵的探索和实践之旅。教师们对每次活动都及时地落笔反思,形成许多价值珍贵的经验和建议。

除了对活动不断加以反思、总结与改进外,我们还着手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性研究,如整合乡土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认同度的实践研究、校本集体备课规范与提升的策略研究、“故事化”案例教学的开发与设计等,其中第一项已在2013年被列为县级青年教师研究课题。此外,为了使有效经验得以转化与推广,我们积极进行县级教师培训课程的申报,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

实践的道路永无止尽,教育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探索。作为教研员队伍中年轻的一员,笔者与教师们在实践中共同学习,在探索中共同成长,在研究中共同提高,这就是我们正在行进的“浸润式”教研探索与实践之路。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