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 投稿路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85次
  • 评分4
  • 16
  • 0

潘丹(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权受保护”第一框题“隐私和隐私权”。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的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肖像权,名誉权和姓名权等有关人格尊严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某些方面的规定,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隐私和隐私权”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学习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铺垫。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早巳知道日记、QQ记录和压岁钱等是个人隐私,但具体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隐私重要到何种程度,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例如:学生在情感上比较抗拒家庭、学校、社会在隐私权方面对他们的侵犯,对父母、老师翻看自己手机短信或聊天记录的行为比较反感,会把手机加锁或删除聊天记录。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隐私及隐私权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并懂得保护个人隐私,给其一个心灵的空间,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另外,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不足,可能在有意或无意情况下,侵害他人或自身的隐私权。比如,向他人炫耀自己知道某某同学的“私事”,肆意议论他人;炫耀自己父母身份及家庭收入、住房车辆等。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比如“人肉搜索”)人们对自身安全和保护的需要也就更为迫切。学生更需全面了解、正确对待隐私问题,增强隐私意识,不仅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也要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逐步培养个人的隐私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隐私内涵、隐私权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点。

3.能力目标: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让学生对个人隐私含义、具体内容和作用有所正确认识,这是进一步学习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基础。

2.难点: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说过“人肉搜索”吗?

比如把你的头像拍下来,或者相关的基本信息公布到网上,直到把你查个水落石出。央视《今日说法》就有这么一期节目。

案情呈现

播放视频一(3分半钟):主要是讲一位名叫王永建的律师以王奕的化名在网络上发帖,被一位名为“鱼的眼泪”的网友进行了“人肉搜索”。其把王永建的个人信息、电话号码等隐私全部登在了论坛上,并直接写明王永建就是王弈,从而使王永建的正常生活被侵扰,不仅在网站上受到网友谩骂,甚至是深夜都能接到莫名的电话。之后在王永建的强烈要求下商都网工作人员删除了这些帖子。(案例来源于《今日说法》的一期节目)

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当事人遇到此事,有何感受?

“人肉搜索”引发的思考一:什么是隐私?

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一为“隐”,二为“私”。

“隐”即隐藏,是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或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的事情。

“私”即个人之事,与“公”相对应,是指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

认识误区:隐私=丑事?

学生讨论后分析。

自我反思:判断下列情景属于个人隐私吗?

1.阿强患上肝癌,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

2.小李告诉同学们阿强是他的邻居,他爸爸曾因为偷窃被抓,同学们要小心注意。

3.张刚深夜偷车,被阿强发现报警。

4.小雪到医院看病发现她的病历被随便放在服务台上。

特别关注: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如果他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保护。

“人肉搜索”引发的思考二: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收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相关链接:根据我国国情,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由此得出被“人肉搜索”的王永建律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王永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维权。

自我反思:下列行为中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1.在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

2.年长者的习惯用语:你多大了?你多重?谈恋爱了吗?每月收入是多少?

3.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整理成册卖给某信息公司。

4.因为有人曾将厂里的产品藏在厕所里,所以工厂在厕所安装监视器。

5.进他人房间先敲门。

特别关注:尊重他人隐私、保护自己隐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此时同学们肯定有个疑问,为什么王永建会被素不认识、无冤无仇的“鱼的眼泪”人肉搜索?“鱼的眼泪”出于什么原因要做出如此举动?

案情透视

播放视频二(1分钟)事情起因——“鱼的眼泪”为什么要对王永健“人肉搜索”并发布其个人资料?

“人肉搜索”引发的思考三:“鱼的眼泪”认为自己发布的王永建个人信息都是王永建自己在其他网上发布的,他只是收集、拼凑起来发布在BBS上而已,不存在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对此,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师:在网络上,人们随时随地需要提供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数据。但是提供者提供真实数据的时候,一定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他在一个地方是公开的,但在另外一个地点可能是隐秘。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搜集某个人的爱好、年龄、身高、职业等,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必然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但在网络情况下就会。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网络发展,利用计算机收集、分析一个人的信息能力大大提高了,这种拼凑过程实际上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举动,更何况还公开在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上。

自我反思:在平时我们有没有哪些举动(言行)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或隐私权?

如:向他人炫耀自己知道某某同学的“私事”,肆意议论他人等等。

深入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思考四:“鱼的眼泪”说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王永建曾用王弈的笔名在商都网BBS论坛上回复了一个关于离婚案件的帖子,上面写有“女人就该打,生了女儿的女人更该打”的言论引起公愤。(对此,王永建矢口否认,认为其中一定是存在误会。)“鱼的眼泪”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是要王永建认错道歉。

讨论:你认为“鱼的眼泪”做法合适吗?若网民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是出于公义的行为,进行“人肉搜索”,可以吗?

理性辨析:“人肉搜索”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归纳:“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声音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可能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相关链接: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有19条,内容丰富,从“有偿删帖”到“网络水军”,从“搜索敲诈”到“微信传谣”,各种网上颇具争议的“擦边球式”做法以及主流网络平台,今后都将难逃“法网”监督。

各方责任

视频三(1分钟):网站的委屈表白

法院最后裁决商都网和“鱼的眼泪”删除BBS上的相关帖子,在网站上发布公开道歉信一周,并赔偿王永建精神损失费。

“人肉搜索”引发的思考五:在该案例中,商都网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作为BBS平台的管理者,商都网应履行那些义务?

学生思考后回答,作为论坛的管理者应履行监管的义务。

专家评论

视频四(3分钟):法律专业人事对此事中“鱼的眼泪”和商都网做法进行评论。

师总结:隐私恰如一块绿草地,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人人都要树立隐私意识,才能享受自由、快乐;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社会才能更加安宁、和谐。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困惑

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但生活中有些很难确定。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在写作指导时教师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流露真情实感。而当学生真的写了,而且写了有些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写得很好,很感人,教师拿去在班上作为范文读给大家听。有时在我们思品课中讨论某个话题,但这个话题有些可能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如家庭、亲情、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等),教师在不知情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实回答,这里是否也需要一种对隐私尊重和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中应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探索、研究的过程,知识具有多重价值。新课改要求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挖掘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这种要求及其实现,对我们思品教师来说,既是重大的挑战,更是自我发展的极好机遇。

【专家点评】(马雪生,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带头人)

本节课以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社会现象——网络“人肉搜索”为切入口,围绕隐私和隐私权作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教学素材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列举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有代表性也很精炼,便于学生理解和展开思考。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从生活实际到认知,再从认知回到生活实际的逻辑顺序,符合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知识生成,也着力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较好地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植入与生成。这些都十分符合思想品德课的教改方向和价值取向。若能在教学预设之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与案例,则整堂课将更为丰满。

(责任编辑: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