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
摘 要:思想品德课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发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成生活智慧;基于学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过榜样示范明晰道理,参与内化道德规范;关注学生未来生活选择,帮助学生在反思他人经历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生生活价值冲突
张芳,女,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其旨归无疑是人的道德成长。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由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进而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完善,应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有之义。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首先将这门课程看做是一门知识课,认为思想品德课的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各类立身处世及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于是,做人要礼貌、诚实,要控制情绪、学会拒绝,要保护自我、防止伤害,要面对挫折时保持坚强,要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内容。部分教师从考试要求出发,将教材内容奉为圭臬,要求学生照搬背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价值需求只能以隐蔽的方式存在;还有的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看成是一门道德要求课,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播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因而教学目标虚高、空洞、层次较浅,教学过程失之于大、失之于远,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道德体验与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体认,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这种片面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认同的教学,无疑中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无助于学生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的方法论习得,无助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养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想改变上述问题,应从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开始。
一、思想品德课应关注学生价值冲突
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首先基于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面对现实生活中由价值观念差异引发的道德冲突,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课程引领,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思品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国家课程,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课程,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厘清生活中各类道德冲突缘由的课程。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课程育人的效果无疑会大大下降。
其次,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也是思想品德课道德规范内化的必然路径。人都是一定时代的人,都是特定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中的人。市场经济造就了纷繁复杂的道德人格,有的人能够坚守为人的底线和传统道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能超出己欲而奉献社会,奔赴社会需要的地方甘为“志愿者”;但也有的人时刻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不良思想。这表明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是有层次的。对那些漠视他人权益、漠视社会道德规范的人,只有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触及其灵魂才能改变其认知,真正实现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入耳、人脑、人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数年前发生的南京彭宇案,近年一些地方出现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等现象,都让人不得不认真地反思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可见,如果忽视现实道德冲突给掌生带来的精神困惑和心理迷茫,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认同社会规范,并自觉地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只有回应学生头脑中的价值冲突,不断释放社会正能量,并给以方法论支持,才能促使学生厘清各类道德困惑,自觉审视自己的动机、需求和欲望,学会辨别真伪、美丑、善恶、荣辱,并用社会规范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价值冲突的可能切入点
思想品德课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不是撇开教材主要内容,围绕社会道德热点来开展教学,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原则性强的规范与程序具体还原到鲜活的日常现实中,让学生感受到“道不远人,我应守道”。为此,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首先,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发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成生活智慧。一个有责任心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应对生活中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道德冲突缄默不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社会热点问题浓缩后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分析讨论,在释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生成生活智慧。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保护自我”的内容时,举了下面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2013年6月,四川达州一位65岁的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后,抓住一个9岁小男孩的手,称是小男孩将自己撞倒。小男孩家人表示,自家孩子和另两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双方各执一词,5个多月过去,事情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警方经过调查,确定婆婆及其家人为“敲诈勒索”,并作出相应惩罚。婆婆一方则坚称无辜,并将提起行政复议,试图讨回公道。
问题:如果遇到倒地的老人,你是扶还是不扶?
表面上看,上述事例涉及的问题很平常,没有特别之处,但这类现象因其普遍、常见,常考验人们做道德选择时的智慧,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做好事后遇到麻烦。那么如何规避做好事的风险呢?回答好上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懂得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以恰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更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地做,这样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时在方法上才能有所依循。
其次,基于学生可能的生活困境,通过榜样示范明晰道理,参与内化道德规范。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有启发性的榜样导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观.察分析同伴成长经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生活经验。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课时,有针对性地举了这样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某班大扫除时需要一架梯子,于是班主任对身旁的王辉说:“小王,你辛苦一下到总务处借一把梯子吧!”王辉走到总务处,径直说道:“老师,我们班主任张老师让我来借一把梯子,大扫除用。”总务主任微微抬起头说:“工程队正用着呢,这会儿没有多余的梯子。”王辉听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得在总务处门前打转。班主任左等右等,就是看不到借梯子的王辉,心中明白了大半,于是又对身旁的李兵说:“小李,你去一趟总务处,借把梯子。”李兵来到总务处了解了缘由,走到校门边的工人身边,笑着说:“师傅您真行,这么高的梯子你还能爬上爬下的,看您都满头大汗了,歇会吧!我班正大扫除,把梯子借我用一会儿行吗?”工人师傅一看这学生挺懂事的,于是挥挥手说:“拿去吧,要注意安全啊!”
问题:请你说明小李同学为什么能够借到梯子?小李与小王的处事方式有何不同?
上述案例贯穿了人与人相处时“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原则,教师没有简单地说教,一味要求学生遵守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而是将要学生遵守的道德规范内隐于可触摸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品质,学生一比较对照就可以得出教师所要讲授的结论。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师如果摒弃简单的道德说教而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明晰道理、体验内化道德规范。
再次,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选择,帮助学生在反思他人经历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道德具有塑人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选择提供参考,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尽责。为此,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同伴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因为人的认识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他们在关注同伴的生活经历时可以形成自己的经验,为以后的选择提供帮助。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生当自强”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价值冲突的事例:
情境一:某知名公司招聘文职一名,年薪9万元。大学毕业生小魏初试后与其他四名应聘者胜出,该公司总裁一时难断,决定请她们吃晚饭,利用吃饭的机会继续考察。五名大学生心情激动,跃跃欲试满怀期待,可此时小魏忽视接到父亲发来的短信:奶奶病,已住院,你应聘后速回。小魏想到奶奶平时对自己的诸多好,一下子悲从中来……
问题:如果你是小魏,你是否留下来吃晚饭?请说出你的选择及理由。
情境二:小魏向主管告辞,主管挽留说:“总裁与你们吃饭是进一步考察你们的机会,这种机会他人万金难求,你说走就走太可惜了!”小魏主意已定,坚定地说:“天下总裁数百万,可我的奶奶只有一个,我要回去陪奶奶!”饭后当总裁听到人事主管的汇报后,感慨地说:“现在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说明这孩子品行不错啊,就录取她吧!”
问题:小魏并没有陪总裁吃饭,可总裁为什么还是决定录取她呢?
上述情境虽然不是发生在本班学生自己身上,但它基于现实生活,真实可感,说服力强。学生从该案例中可以明确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立身处世。毫无疑问,这种关注学生今后道德选择的案例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