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复习课学案设计“四转向”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34次
  • 评分4
  • 33
  • 0

姚 薇(江苏省口岸中学)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载体。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研制高质量的学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学案引领着学生的复习,其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开始编撰学案初稿时,我不下半天便完成了好几个课时的编写任务,如此的“高效率”却令我莫名失落起来: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知识搬运工——搬运各地的高考题、模拟题,搬运各类辅导用书里的知识解析,搬运别人导学案中的精华。在不断“ctrl+c”和“ctrl十v”之后,我开始厌倦如此机械的工作。为什么要编学案?我“编”的这些学案能达成复习的目的吗?它们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吗?在一次次的追问后,我决定改变:要从“搬运工”变为真正的“创作者”1

1.工作流程的转变:从求快转向求实。以考纲划定的知识范围为出发点,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案里充斥知识点填空、知识解析及各类试题,这样的流程确实高效。可仔细想想,考纲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吗?考纲编写依据的又是什么呢?应该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阶段研读课标依然有其价值: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学案的指导思想,缺失了这一核心思想,复习课就可能上成乏味的知识再现课或习题课;研读课标中的“内容目标”及实施建议,感悟其间的关键动词,不仅能辅助我们定位复习课的三维目标,也能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课程资源的发掘提供有益的借鉴。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基于高三复习的教材研读,需要教师达到相应的高度和深度。应该能通过教材研读,勾画出适宜的思维导图,厘清知识点之间纵、横维度的联系以成线、成面、成体;应该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努力回忆学生曾有的困惑点、模糊点以确定复习的重难点;要明确新版教材的变化及其变动的时代背景,重要的变动内容应该在学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2.学习目标及达成方式的优化:从求知转向求智。学案是学习方案,它为教师服务更为学生服务。以知识目标为唯一导向的学案编制是容易的,但它让学生“缺席”了,终究只是一堆僵化枯燥的材料,难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为了让复习课提升学生的智慧,我在学案中优化了以下内容。

首先,自主学习重唤起。在学案中创设了任务型读书(看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唤醒沉睡的记忆、唤响并暴露心中隐藏的质疑。其次,问题创设重探究。复习学案中我回避了单纯记忆类的低效问题,创设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问题链,努力使学生经历观点的争鸣、思维的激荡以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课堂小结重提升。在学案的末尾处我为“总结提升”留出了一席之地,主要进行思维导图的建构、解题方法的归纳和学情的个性化总结。

3.学案容量的“瘦身”:从求全转向求精。一节课时间有限,复习课又要适当“留白”。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对学案的容量进行了“瘦身”。首先是自学内容的简化。学案原本采用的是关键词填空法进行知识的唤醒,但大量碎片化的填空,剥夺了学生学习课本的时间,知识的唤醒往往变成了应付式的抄写。于是,我删除了知识填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包括当年留下的学习笔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抢答、连连看等方式检测自学效果让自主学习落在实处。其次是训练题的精简,我不再贪图学案中训练题的“高大上”。选择题既重基础又适当关注“推理类”这一思维价值高的题目;学案中的主观题则将经典题“合并同类项”、“对比相异项”,将材料相似、问题相异或者问题相似、材料相异的试题在学案上集中呈现,努力让学生做到一题明、多题通。

4.教学理念的提升:从以师为中心转向以生为中心。事实上,一系列行为转变和行动自觉的背后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只管讲细、讲透知识点,学生的任务是听课、记笔记;大量的知识重现和试题训练往往将复习课带人枯燥无味的境地。对教学理念的再度反思,使我抛弃了“目中无人”、“拿来主义”式的学案。在不断的修正和调整中,我找到了站稳讲台的底气。

研制复习学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建构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有更强的时政敏锐度,能将社会生活的热点、重点问题有机融入教学;要密切关注高考动向,在跳进、跳出题海的过程中提升命题素养。这些都需要为师者潜心修炼、细心思量。相信在“升级版”学案的引领下,在自主与合作、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高三的复习课会有别样的精彩。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