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在“小细实”处做大文章

  • 投稿赵勇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84次
  • 评分4
  • 44
  • 0

姜正伟 王瑞霞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德育目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实现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目标,可以从目标叙写、环节设计、素材选择、课堂生成等方面入手,着眼“小细实”,做好大文章。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课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姜正伟,男,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王瑞霞,女,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衔接的桥梁,它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配合,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说,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但承载着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更有重要的德育目标。当前,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却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更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不少教师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实”中做出了“大文章”。

一、目标叙写追求“小细实”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除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堂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对此,大多数政治教师能够积极关注,无论是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还是学案上的学习目标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呈现,但有的却给人以“高大空”的感觉。如一位教师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题的教学设计中叙写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信念。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凭空而生的,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落实,要依托具体的活动安排,每节课不一定都要做到观点、信心、理想、信念的全部体现,而是要在教学内容中易于生发情感体验和升华处进行挖掘和引导,避免让学生感觉到突兀。且看另一位教师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中叙写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对PX项目“该不该发展,该怎样发展”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党和政府的工作,并正确理解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正确地认识自我;通过穿插赏析先哲名句、哲理俗语,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上述目标的确立结合了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具体情境,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小细实”处见功夫,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 环节设计立足“小细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环节设计和活动组织。在日常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结尾处,找来歌曲、诗词歌赋、宣誓词等让学生齐声歌唱或朗读,进行情感升华,但有的给人的印象是在硬生生地帮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姑且叫“硬升华”)。其实,情感提升需要潜移默化,追求润物无声,而无法通过人为进行的“硬升华”来实现。其实,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设计实用小巧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同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授“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题内容时引经据典,大谈哲学是什么、哲学来自哪里、哲学如何重要,呼吁学生们要学好哲学、用好哲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听课者也大都感觉素然无味。作为必修4《生活与哲学》开篇第一课第一框题,对知识的要求比较简单,无非需要让学生弄明白哲学的本义、来源、功能,明确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其实,本框题更重要的是实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哲学之旅,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而通过上述教师的一通说教,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不但没有培养起来,反而可能对学习哲学的期待大打折扣。后经过评课、磨课,这位教师重新备课、上课,对部分教学环节略作调整,效果大不一样。首先,他设计了一个导入活动——说说我的座右铭:教师进行简单导入后,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阐释喜欢的理由,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自苦寒来”、“眼要看远,脚要近迈”等等;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说出了自己所选座右铭的理由,然后又引导学生尝试着说出其中蕴涵的道理,教师再作归纳并提升到哲理层面。通过座右铭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学生之间受到了诸多的启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升显而易见。其它教学环节还有:教师让学生剖析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流行歌曲、身边故事和案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在交流展示中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生活处处有哲学”的结论,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运用哲学解决问题、服务人生。由此可见,以温和自然的方式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能人心入里。

三、素材选择挖掘“小细实”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离不开大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素材的使用。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选择的素材不乏“高大上”,如各类时政热点、令人震撼的图片、典型案例等等。但一些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一位教师在讲授“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时,选用了俞敏洪的成长故事:

俞敏洪的成长故事(一)

我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两块,或三块五块。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有了许多砖头碎瓦。当时我搞不明白。直到有一天,父亲用那些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

等到长大以后,我才领悟到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梦想由此实现。

俞敏洪的成长故事(二)

后来的日子里,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精神的好处。

第一件是我的高考:第一、第二年我都没考上,我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我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

第二件是我背单词:我一个一个地背,在背过的单词不断遗忘的痛苦中,我父亲捡砖头的形象总能浮现在我眼前,最后我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成为优秀的词汇老师;

第三件事是我做新东方:开始我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我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终于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了起来。

到今天为止,我还在继续努力着。

读完俞敏洪成长过程中“搬砖盖楼”三件事这一素材,无需教师过多地阐释,学生就自然而然体味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进行量的积累”,也自然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在这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课堂生成捕捉“小细实”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除了预设的教学情境或是教学环节外,有时课堂上不经意的“小”生成,也可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如果一些可以更好发挥育人功能的环节或机会被忽视和浪费.将会错失立德树人的大好时机。一位教师在教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题内容时,设计了探究问题:请说出你父母的工作单位?后续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结合展示的父母工作单位,说出他们的收入分配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对于上述探究问题,有的学生说父母在某烟草企业工作,有的说在某事业单位工作。最后教师随机点名,一位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花棚里辛勤地劳作。在回答问题时,她的眼圈是湿润的、声音是低沉的,可以感受到她的自卑,但这一回答却深含着对父母浓浓的爱意和感激。然而,授课教师没有抓住这一细节,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过多关注,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显然,一个极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时机就这样被疏略了。在此,教师完全可以借题发挥,进行适度的感恩教育:无论我们的父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论他们挣钱多少,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使我们能够安心地坐在这里学习,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我们都应感恩他们的付出。善于捕捉课堂小的生成,能够更好地实现既教书更育人的目标。

真水无香,大象无形。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智慧的启迪、对人生的引领。“小细实”同样能开启大智慧、大人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与能力,不能紧紧围绕着高考分数做文章,应当瞄准立德树人的目标,对中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细之处落实,润物而无声。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