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政治教学正文

“吊胃口”的教学艺术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05次
  • 评分4
  • 96
  • 0

张曼平 田成文(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株洲市三中)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中若能恰到好处地“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意愿,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本文将以必修3人教版“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吊胃口”的教学艺术。

一、精彩导入、吊起胃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设计“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导人时,笔者精心选取了这样一个场景:

1岁多的孩子在蹒跚学步的过程中跌倒了,各国妈妈的不同反应如下:

美国妈妈:不去扶孩子起来,而是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宝贝,你会很勇敢的,爬起来!”

俄罗斯妈妈:再哭闹也不去扶孩子起来,让孩子自己解决。

非洲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不去扶他起来,而是自己一次次地在地上爬,然后爬起来,直到孩子看懂了她的行为后自己爬起来。

中国妈妈:

在介绍了美国妈妈、俄罗斯妈妈、非洲妈妈的反应后,讲到中国妈妈时,我并没有直接介绍中国妈妈的表现,而是让学生们猜一猜“中国妈妈会有何反应?”接下来,学生回答非常积极踊跃,有的说:“中国妈妈会赶紧跑过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有的说:“中国妈妈会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用力地踩地面说打死你,打死你,谁叫你绊倒我家宝贝’”……各种回答精彩纷呈又惟妙惟肖。看到此情此景,我会心地笑了,因为我知道“鱼儿”的胃口已经被成功地吊了起来。接着我就问道,各国妈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是因为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妈妈们的不同反应。教师顺势导入: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吧。

二、巧设情境、吊足胃口

导人正题后,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需要教师巧设情境,将已经“吊起的胃口”继续“吊好”、“吊足”。据心理学家统计研究表明,在看一张自己与他人的合影时,95%以上的人第一眼最先看到的是自己,接下来是按与自己亲密程度依次排序的人。由此,得出研究结论:最能激发人的兴趣的是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情。这也给我们政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个很好的启发,即最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情景是他们最愿意参与的。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情境。

情境一: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1.播放学生在校运会入场式上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班级誓言的珍贵视频。

2.展示学校校门上镶嵌的校训,校园文化墙、宣传栏的图片。

3.展示教室墙壁上名言警句、心愿墙、学生桌面上的励志座右铭图片。

由于上述情境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际,源自学生自己的校园生活体验,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再现在自己的眼前时,学生既激动兴奋,又颇多感慨。于是我设问:

你觉得学校举办的这些活动、我们的心愿墙、座右铭等有意义吗?请分析我们这样做所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并较轻松地总结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一知识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展示了以下两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结合上述材料和表格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情境三:小故事大道理《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并成为一代宗师。

请用我们所学文化知识分析: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通过上述两组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或小故事的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讨论中来,但一些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呼之欲出、但又表述不到位,此时的学生被“吊足了胃口”,迫切感到自己明明知道个中缘由,可就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对知识的渴望变成了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推动他们如饥似渴地翻阅并挖掘课本知识,并用以分析和指导生活。

通过情境二“中西文化之比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还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通过情境三对“孟母三迁”的探究,学生迅速找到理论支撑即“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将整堂课的主干知识,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方式、特点等”有效地进行梳理整合。

三、搭建平台、升华胃口

通过上述情景的探究,学生对教材整体知识有了基本理解和感悟,这时就需要教师搭建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在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后,帮助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升华。正是基于此构想,在本节课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的环节:

通过此活动环节,学生们既能深情分享自己心中铭记的那个“一”,又能有效地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从而实现了知识落实和情感升华的双重目标。

显然,一堂好课的前提是“心动”。只有让学生心动的课,才能让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政治课堂的理想追求应该是实效,而不仅仅是高效,高效关注的是知识的灌输,实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政治认同。

另一方面,一堂好课的关键是“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成性的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课堂的思想品质。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差异在于问题能否架起学生经验与理性知识的桥梁。

教学45分钟在课堂,真正的功夫在课外。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立足课堂、精心选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注重教学艺术,才能预设出最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真正把学生带进预设的情境中,“吊起”并“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化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内在动因,提高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