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云
摘 要: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具体操作中,学习任务驱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如何设计恰当又有效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呢?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设计可立足于全局观、目标感和结构意识,以学习任务驱动为动力,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唯有如此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关键词:学习任务设计 政治课堂 自主学习
韩云,女,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观念上出现重大转变,逐渐认识到,课堂的效果不是取决于教师“讲”得好不好,而是取决于学生“学”得好不好。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更高的认知和情绪投入,成为教师关心的核心问题。很多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检索、应用知识,效果会更好。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笔者根据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要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关键是要有全局观、目标感以及结构意识。
一、胸中元自有丘壑——设计学习任务须有全局观
所谓全局观,即我们需要在更高的层面设计某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绝大部分学习任务都是具体呈现在某节课或者某个单元中的,所以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能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甚至这个单元的重点和结构,然后再从这样一个结构中来设计某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时需把握整个教学背景。
首先,要明确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些课如果我们单独地来看,似乎是学习要求不高,学生只要基本了解即可。但事实上,如果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深入掌握,后面学习就会无法进一步深入。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一些看似没有必要的地方,下大量的功夫,设计相对深的、费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学习。相反,有些课单独看,貌似内容很多、很深,其实重要的知识点都扎根于其他课上,我们也就不一定非要在这节课上把学习任务设计得深奥复杂。
其次,这个学习任务,其相关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和难度又是怎样的?一般来说,一节课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探究,教师讲解);原有知识拓展加深的重点内容(学生探究,教师点拨);非重点内容(学生自学为主)。我们掌握了这节课这三类内容的分配情况,就可以大致知道,某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需要设置成怎样的难度,需要的时长大致多少。
以《生活与哲学》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内容可作如下分类:真理的客观性,属难以理解的内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属原有知识拓展加深的重点内容;真理的含义,属非重点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可对教学作如下安排:关于真理的含义及特征,可设置简单问题作为学习任务,由学生看书自行解决;其中难点教学“真理的客观性”则由教师通过材料设置学习任务并加以引导和讲解;而知识拓展和加深的内容,则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为主题,设计三个核心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一:绘制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任务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体现了人们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并说明理由?任务三:我们是否完成了对“依法治国”的最终认识?请说明理由?
二、有的放矢效更高——设计学习任务应有目标感
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它既能展现知识目标,也能体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参与互动、交流合作,提升了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展现无遗。我们的教学,如果要高质,就必须要有目标意识,不能是为了任务而任务,也不能觉得哪个任务很有意思就用这个任务,而是要围绕着叙述的学习目标。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课程标准应是最基本的依据,此外也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调整。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一定要明确,我们设计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总体而言,是要学习的过程还是结果?是让学生经历一种体验,让一个看似浅显的知识真正内化?抑或是学会或者熟练一种知识技能?
例如,在“我国的政党制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政协”的活动,课前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设计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政协提案知识和撰写》,每个小组“确定议题、开展调查、形成提案”,课中完成向大会阐述提案及回答质询,举行界别小组研讨、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这种学习任务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一种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将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真正内化。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向性便清晰明了,直指体验的经历、知识的内化。
当然在操作中学习任务也可进一步具体化,即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希望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兴趣问题,还是为了使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从现实问题中提炼出理论问题,还是将两个易混的概念弄清晰等等。
学习任务的设计不能仅限于课堂,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不要局限于教材,要给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周期也可以无限拓展,可以是一天、一星期甚至一个学年,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也应时刻关注人文性。政治学科是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本学科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师所选择的学习任务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相关,这有益于学生对人文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百花齐放才是春——设计学习任务应有结构意识
相信所有教师都一样,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任务。但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那就是真正在课堂上的时候,又经常想不起来用,或者想起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用。看到人家用了,觉得挺好,但就是奇怪自己当时怎么就想不到。造成这个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常用的任务设计以及相应的实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没有形成一个结构,都是零散的。这就如学生学习一样,知识点都清楚,但就是不会用,关键就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没有把这个结构与已有的内容联系起来。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建立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分类,也就是说,虽然具体的学习任务是无法穷尽的,它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变化,但我们要努力梳理清楚的是,它大概会有几类情况。这个分类情况不一定要全面覆盖,甚至不一定要求准确,但我们先要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分类结构,然后再随着经验的增长,再把这个结构完善。因为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分类结构后,就可以更好地记住这些具体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的敏感性。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某些相似的情景的时候,就可以更快地反应过来,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怎样类型的学习任务。笔者经过这些年实践所整理出一套分类框架,供大家参考。
列举型学习任务的设计。所谓列举,是指罗列1个以上可不进行深入解析的例子或对象。这类学习任务主要应用于掌握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时,多由学生自己完成。
比较型学习任务的设计。比较,是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和高下。这类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找出事物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增加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学习理解相似的概念时,设置此种学习任务颇有效果。这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细致的观察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就是一个锻炼发展自己能力的过程。
创造型学习任务的设计。创造是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制造新事物产生新想法,它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事件或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类学习任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思维能力。
合作型学习任务的设计。合作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协商后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这类学习任务通常是针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独立解决的教学问题而设计的。
实践型学习任务的设计。实践型学习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堂中的重要细节之一,很多时候,学习任务会有所重合,多个学习任务也会同时存在并行,这是课堂常见现象。当我们把课堂须解决的教学问题“嵌入”多种学习任务情境中,依此驱动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学到隐藏在任务背后的相关知识、技能等,我们便也把课堂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以学习任务驱动为动力,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