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寻根文化创作心理的新皈依——以《白鹿原》的人物心理为例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7-11-12
  • 阅读量1194次
  • 评分4
  • 68
  • 0
摘 要:论文通过寻根文化创作心理对陈忠实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上的迷惘以及不断地反思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何者才是皈依的现象,从民族文化、人物心理的角度,以作品中人物的文化心理为切入点,说明了《白鹿原》中人物文化心理对民族主义的新皈依。论文从两个人物的心理进行了论证: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由此来论证寻根文化创作心理的新皈依。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心理;民族文化;新皈依

作者简介:王颖(1994.10-),女,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7-01

 

陈忠实在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白鹿原》,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电影、电视剧改编版也问世后,掀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学术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多是从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切入点去进行分析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中的民族文化新皈依进行了分析。

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

作为长工之子的黑娃,即便白家对鹿三一家都很好,但作为奴仆之子的阶级不平等永远都让黑娃感到自尊、自卑,在家里对白嘉轩腰板挺得太直的不满与压抑;在去学堂的第一天用板凳砸老师脚背的行为以示不愿上学的意愿;在兆鹏给他冰糖,他看也不看就要丢掉的举动从小就奠定了他倔强叛逆的性格特点。

由于不愿继续屈于做白家的奴仆,受白家的“恩赐”他选择了做一名麦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二件事,与小娥自由结合了,小娥虽然名义上是郭举人的妾,实则是他的性奴隶,而黑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他们的自由恋爱似乎是合理的,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而他们这种自由正直“五四”时期,无疑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否定与反抗。正如兆鹏所说的:“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家所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这种真实的、原始的性本能也就使得哪些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变得苍白无力了。

他的反叛伴随着革命的发展,随着军阀混战,在鹿兆鹏的发动下加入了革命队伍,烧掉了军阀的粮台,这无疑是对军阀势力的一种反抗。后来一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落到了土匪的手中,最终由于对政治、革命的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土匪堆里苟全性命。其实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对于革命的理解和土匪其实没什么两样,但革命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维护,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推翻与反抗。

正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而在招安团里,每天不用打打杀杀,他反而过得更加的迷惘,最后选择了皈依传统文化,经常去求教朱先生,他的这种反抗与皈依之间的迷惘与矛盾正是陈忠实寻根文化下的一种思索,是否应该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皈依?依旧会造成不尽的悲剧。

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

白孝文的出生正是白嘉轩的后继希望,在白嘉轩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之下,白孝文是一个老实憨厚、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在反抗与回归之间几经波折,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皈依。

从小白嘉轩对他进行“耕读传家”理念的灌输,让他学习宗法道德思想,带他主持原上事务,各种对他进行族长接班人的锻炼、培育,也就让白孝文养成了温文尔雅,万事以父亲的准则为原则,以封建礼教为道德准绳办事,然而他那压抑在内心的人性最终还是萌动了。

在鹿子霖的圈套下,他被田小娥勾引通奸,遭至白嘉轩逐出家门,最终道德败坏、吸鸦片、卖土地房子,最终沦为乞丐,仰躺在土壕里,后来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去抢舍饭,被鹿子霖拉进了白鹿仓院子的一间房子里,可能鹿子霖看到自己的猎物在邻近死亡的边缘又拉了他一把,鹿子霖向田福贤提议让孝文去保安大队任职,白孝文也在此刻鹿子霖所感动了,后来还戏剧性地当上了保安团营长,也为他的父亲所原谅了。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是白孝文死地而后生的感言,他经历了浪子回头这个过程,在经过反抗与回归之间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所抉择了、悔悟了。

小说中通过对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反抗与皈依之间徘徊、迷惘的复杂心理的塑造也正是作者在寻根思潮的创作影响下反思,从而产生了创作《白鹿原》的欲望,从而写出了这都反映时代反思的史诗巨著。陈忠实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反叛者、受害者与最终的新皈依者的心理塑造来论证那个时代下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拥护,不应该完全的抛弃,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上升到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做到对民族文化的新皈依。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朱启凤.试论陈忠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例[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5.

[4]潘丽莎.寻回失落的民族灵魂——浅析《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3.

[5]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1998,6.

[6]马向科.白鹿原宗法文化悲剧与寻根之旅[D].西安: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