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高职院校就业类社冈发展模式研究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52次
  • 评分4
  • 60
  • 0

叶晓丹

[摘要]就业类社团在高职院校起步不久,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它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渠道,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丰富社团种类,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当前社团发展存在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模糊、指导力量薄弱、梯队建设困难等问题,必须加强指导和扶持,规范管理,完善架构,内外兼修,建设成熟的就业类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的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类社团 高职院校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叶晓丹(1979-),女,江苏常州人,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类社团发展模式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JD53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41-03

一、就业类社团及就业能力的相关概念

就业类社团可定义为学生自愿成立的,以服务学生和服务自己为宗旨,围绕就业这一中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职业素养的各类学生组织。广义的就业类社团,一般被称为就业创业类社团,包括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就业类社团、以培养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业类社团、以提供就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就业服务类社团等。狭义的就业类社团,仅指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社团,但不排除部分参与创业能力培养和提供就业服务的社团。本文所论述的就业类社团,指狭义的就业类社团。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有多种定义,一般认为就业能力是学生通过丰富自身知识、挖掘和开发潜能而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并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及职业道德和法律水平等。本文论述的就业类社团培养的就业能力,主要指提升除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那部分就业能力,因为专业技能属于专业课程和专业类社团的培养范畴。

二、高职院校就业类社团发展的价值分析

鉴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培养中的实际情况,就业类社团对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价值。

1.契合高职的培养目标,拓宽就业能力培养的渠道。南于高职生的入学分数低于本科生,毕业后多在基层岗位工作,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高职毕业生常出现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违反工作纪律、人际沟通差等专业技能以外的问题,这些都是缺乏就业能力的表现。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指的就是较高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制仅为三年。在三年的课程中,专业类课程占绝大多数,就业类课程课时普遍不足,学生通过有限的课程来提升就业能力是不现实的。建设就业类社团,有利于拓宽就业能力培养的渠道,弥补课程培养的不足,与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思政理论课等课程相辅相成,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2.增强就业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效性。高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低于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因此,要发动他们参加社团,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我认知。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自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具自觉性和针对性,能帮助学生自觉、自主地锻炼就业能力,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可以找准定位、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能力锻炼。

3.丰富高校社团种类,提升学生活动质量,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高校社团一般分为兴趣爱好类、文娱体育类、理论学习类等,而就业类社团锻炼的是综合就业能力。从社团目标和社团活动来看,就业类社团是既涵盖各类社团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综合类专门性社团,它丰富了高校社团的种类。此类社团既开展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如职业规划讲座、简历制作比赛、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发布、企业调研等,也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如演讲与口才培训、身体素质和形体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培训、法律知识学习、英语口语练习等。就业类社团既可以搞社团就业特色活动,也可以与其他社团联合活动。另外,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工作,也是就业类社团的职责之一。就业类社团在做好沟通大学生与就业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各种活动推动就业工作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就业类社团发展的局限性分析

就业类社团虽然在本科院校有所发展,但很少成为品牌社团,而高职院校的就业类社团出现得更晚、数量更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1.对重要性认识不足,限制了潜力发挥。很多高职院校对就业类社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业类社团建设不够规范,没有明确的社团章程、日常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干部竞争和选拔机制等,组织架构不健全。由于学校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就业类社团的各种资源紧缺,缺乏足够的经费、活动场地及适合的指导教师等。学生对就业类社团的认识也不足,或不认真参加社团活动,或把社团当作找兼职的跳板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社团的发展,不利于社团潜力的发挥和社团目标的实现。

2.对社团定位模糊,偏离发展方向。就业类社团应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如果定位不准确,在实际运行中将向以下三个方向偏离,影响社团建设的真正目标。一是向“创业俱乐部”偏离。把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社团的主要目标,以训练创业能力和开展创业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导致成员的就业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向“兼职介绍所”偏离。以介绍兼职和实习岗位为主要活动,导致成员入社的目的不纯粹,影响社团形象。三是向“就业部门打杂者”偏离。为学校就业部门办理琐事和行政性事务,容易变成就业部门的下属部门而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导致社团无法开展正常活动。

3.指导力量薄弱,影响社团效果。首先,社团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或能力不足。由于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不明确,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工作任务重,造成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指导工作力度不够。就业类社团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指导教师的能力不足,将限制社团的发展。其次,缺乏完备的顾问团队。就业类社团仅靠指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完备的顾问团队。例如,有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提供专业辅导和咨询,有行业人员提供实际工作方面的帮助。

4.成员稳定性差,建设团队困难。就业类社团不同于一般的文体、兴趣类社团,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特征,成员参加和退出社团的随意性过强,参加社团活动的随意性过强,这些都加大了社团干部的工作难度和社团组织的建设难度,不利于社团目标的实现。

在社团的团队建设中,主要存在两类困难:一是社团干部受大环境的影响,易出现行政化、官僚化、功利化倾向,导致社团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二是很多高职学生在大三就进入实习阶段,导致社团成员的更替速度比本科院校快,社团梯队建设困难,社团活动难以在两年时间内全面展开,影响社团发展的后劲。

四、高职院校就业类社团的发展模式研究

1.完善扶持体系,加强指导力度。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重视就业类社团建设,帮助就业类社团发挥自我教育功能,发挥能力培养新渠道的作用。其次,完善扶持体系,院团委、就业部门、学工处以及各院系应密切配合,为社团提供政策、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方便社团开展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最后,学校要加强指导力度,为社团配备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帮助聘请优质的社团顾问。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指导教师和顾问进行科学管理与考核,把工作水平与薪酬、职务晋升等挂钩,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团管理。高职院校的就业类社团属于新兴社团,处于社团初创期,在管理方面并无成熟的经验,因此,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和就业类社团的定位,借鉴其他社团和本科院校就业类社团的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

3.完善组织架构,形成合理梯队。根据社团规模和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部门,特别要注意梯队建设。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二年级学生是干部队伍的主力,因此,要及时做好一年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社团中应尽量保留部分三年级学生,便于向一、二年级学生传授经验和指导。由于高职生在校时间短,为了让社团成员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干部可以比其他社团轮换更快,甚至每学期更换一次。这需要指导教师在干部轮换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轮换后的衔接工作,并对新任领导班子进行指导。

4.创新社团机制,内外兼修发展。社团发展实行“内外兼修”机制,把“内修素质”与“外塑品质”相结合、“内行性活动”与“外行性活动”相结合。首先,开展以内部训练和自我提升为主的内行性活动。如组织内部培训,包括职业能力情境训练、形体礼仪训练、职场心理辅导、劳动法学习会等,提高社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及职业竞争力;定期撰写自我分析报告,在不断反思中体会自身的进步并发现不足,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定期干部轮换竞选,提高竞争合作意识;每次组织外行性活动都执行“计划一总结一反思一提高”流程,且每个环节均为全员参加,提高活动参与度,并通过活动提高团队的合作创新意识、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假期社会实践结束后,组织召开心得交流会,锻炼社员的表达、交流能力;定期开展全社英语学习和体能训练,提高社员的外语能力和身体素质;对就业问题开展调研总结,提高社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将调研结果作为就业部门工作的依据。

开展服务自我与服务同学相结合的外行性活动,可分为校园内和校园外两大模块。第一,校园内行性活动。如组织与就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或劳动法讲座;组织个人简历制作、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拓展等比赛;协助就业部门开展校园招聘会和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开设就业信息网站;组织就业知识校园宣传展览等。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与学校各部门及其他学生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第二,校园外行性活动。如与街道社区共建,提供志愿服务、参加和组织社区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与企业合作,为就业类社团提供了一大批稳定可靠的企业资源。在就业部门的协助下,社员可以到企业参观调研,与企业人员直接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实习生状况,并在这些企业参加假期实习,亲身感受职场氛围,加强自我认知。

综上所述,就业类社团的建设在高职院校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切实的帮助,但是,这类新兴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真正认清社团的价值和局限性,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完善架构,走内外兼修的发展之路,才能建设成熟的就业类社团,实现社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