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 投稿Ene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49
  • 0

胡先锋

[摘要]在就业危机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毕业生本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就业危机为背景,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危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胡先锋(1979-),男,湖北黄冈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会计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郑州 45 004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83-03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步与各行各业技术要求的增加以及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不少毕业生认为自己前途堪忧,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却没做好准备的学生,则出现了畏惧、排斥、自卑等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就应不仅限于人才和社会的供需问题,而更应当细腻深入地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问题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差,又缺乏实践锻炼环节,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排斥甚至恐惧等种种就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1.自卑心理,不少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来源于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情绪上消极悲观,很多学生想要尝试着进入社会,但在巨大的求职竞争压力下,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本科院校的资历非重点大学或专业没有闪光点,自信心严重受损,甚至对自己有全盘否定的心态,于是就产生了很明显的自卑心理。很少有公司愿意聘用对自己犹豫不决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在未来的求职中屡屡受挫,即使成功参加了工作,在工作中也会呈现出自卑心理,错失良好的升职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对应的是不少学生存在的自负心理。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依旧不明朗,尤其是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或热门专业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佼佼者,认为自己比其他的求职者高一等,对其他求职学生抱有一种蔑视的心态。与此同时,这部分求职者还很挑剔用人单位,包括对用人单位给予的薪资、劳动强度等感到不满,认为用人单位待遇不够好、平台欠缺等,最终沦为择业中的困难户。

3.困惑焦虑心理。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困惑和焦虑心理,高校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择业的时候往往对社会是不了解的,这种生疏的感觉使得毕业生充满了困惑焦虑的心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困惑和焦虑和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对职业发展的方向认识不够清晰有很大关系。另一部分学生在递交履历和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尚且能够表现出较为从容的状态,然而对于用人单位的面试、笔试、复式等众多环节又感到心慌意乱。

4.依赖与不平衡交织的心态。我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着毕业包分配的传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自主选择机制逐渐成熟,工作基本依靠学生自己去找。但一部分学生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十分大,尤其是独生子女,经常出现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过度依赖他人的现象。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时有不平衡心态。从客观上来讲,目前的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工作机会减少的事实都使得大学生存在不平衡的心态,加之在就业竞争中,一部分学生使用了非正常的竞争手段,使得一些平时按部就班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满和不平衡感,甚至认为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苛求和制约,产生不满情绪。看到其他同学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盲目的攀比心理使得这部分学生越发白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引发违纪违法的不良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就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于社会的客观条件变化。近年来社会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开放的空间和更为合理的用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展示平台和才华施展机会。由此,一部分心理素质不高的学生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和就业危机感。

1.高校扩招与就业人数增多。高校扩招的客观现实对大部分求职学生来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力感和竞争感。部分高校本着多招人生源的想法盲目扩招,甚至扩建附属三本学院进行专门的招生。部分扩招高校将扩招的范围限定在了冷门专业,导致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工作的时候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及学校资历的限制等就出现了自卑心理。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导致社会用人需求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给大部分学生造成了紧张感,同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2.家庭因素与社会实际需求。每个家庭对子女的就业期待都是不同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父母总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本身工作一般的工薪家庭则大体上要求孩子工作稳定。不同的家庭期待对毕业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挑战,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实践工作的环节中,不能够和用人单位形成良好对接,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心态。

3.社会转型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我国经济体制从国家主导到市场主导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革,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的更是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包括精神文化的需求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逐渐形成了新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代不少大学生受到了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在毕业就业的节点上选择以经济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直接的经济利益,当没有找到理想的能够满足自身经济需求的工作时,这部分学生就会感到自卑、压抑、排斥甚至恐惧。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4.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一份薪水可观、平台良好的工作都充满向往与期待。专业与需求对口无疑是求职者中的佼佼者,而大部分毕业生却将面对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的状况。近年来,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多,这些人才无疑是国内大学生的竞争对手。一系列的矛盾都加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当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负面的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我们通过一定的探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能解决大学生不良心理和情绪问题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当下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都还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导致产生各种不平衡的心理问题。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主要负责方,应当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之前,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个人评价,力求公正客观。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中,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让他们善于发现和捕捉自己的优点,并学会将自己的优点转换为自己的就业优势,学会充分利用和发扬自身的优点,同时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能力的锻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因为个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素养才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2.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大学生的机构,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现在多数大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专业所对应的工作空间和前景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专业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一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的心理状态;其二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帮助其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空间,对工作树立正确的认知。学校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还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个人优势,引导学生将性格优势转变为就业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排解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往往都比较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是第一次面对就业问题,不仅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高校应当建立一定的长效机制,比如创立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室,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调节师,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态,排解就业压力。对已经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让他们看到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让已经存在不良心理的毕业生能够在心态上放松自己,客观公正地转变观念,在就业问题上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其一是倾诉法,即学生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和负面态度采用倾诉的方式发泄出来,在心理上达到一种宣泄的效果;其二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帮助有自卑恐惧心理或排斥心理的学生寻找其他兴趣点,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其三是进行身体上的放松练习,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放松的体育运动及思维活动,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态度。

4.适当的就业指导。高校在进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心理辅导不仅只限于不良情绪和态度的调节,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态,同时还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正确客观地认识专业的发展空间和工作平台,从更为专业和长远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克服挫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并根据应聘单位的要求进行合适的调整,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四、结语

在新的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凸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例如焦虑不安、排斥,甚至自卑、自弃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窗口,应当肩负起调节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合理分析问题心理形成的原因,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压力,缓解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其积极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