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53次
  • 评分4
  • 15
  • 0

刘 华 杨 丹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内蒙古阿拉善盟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农牧家游”。但潜在的如交通和服务设施有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对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业的新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族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农牧家游”;阿拉善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4

1 阿拉善盟旅游发展概况

1.1 阿拉善盟旅游资源情况

阿拉善盟是一个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品质高雅、区位差异明显、文化内涵丰富、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拥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精品资源。

其中,以巴丹吉林为代表的沙漠地貌、西部梦幻峡谷、哈布茨盖怪石林、龙首山峡谷为主的地文景观;以贺兰山原始森林和额济纳胡杨林、梭梭林等沙生旱生植物与沙漠绿洲、荒漠草原为主的生物景观;以居延遗址与居延文化、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古寺(庙)遗迹等为主的遗址遗迹;以东风航天城、八大寺、策克口岸等为主的建筑与设施;以流经阿拉善盟的黄河、黑河、居延海和沙漠中星罗棋布的湖泊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地方风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饮食习俗、宗教活动、节庆活动等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以贺兰山紫蘑、苁蓉及其制品、阿拉善奇石、水晶玛瑙及其工艺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是我阿拉善盟的主要旅游资源。这些在国内外少有甚至是独有的旅游资源在观光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阿拉善盟营造21世纪中国西部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沙漠探险基地的资源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2 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在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中,贺兰山南寺、北寺旅游区、腾格里沙漠月亮湖旅游区、东风航天城和额济纳金秋胡杨节等已取得比较好的效益。目前,该地区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点)20多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9家。贺兰山广宗寺(南寺)、月亮湖旅游区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自然景区,通湖旅游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旅游行业管理有所加强。各旗政府根据旅游发展的实际,建立了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景点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旅游接待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其中旅行社16家,持证导游员62人,景区讲解员256人;各类宾馆(饭店)400多家,具备了日接待游客3万人次的旅游服务能力;农牧区旅游接待户139家,解决农牧民就业850人,旅游直接从业6 200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

(3)旅游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重点加大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客源稳步增长。2002—2013年,阿拉善盟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发展迅猛。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98.82亿元,年均增长34%;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 507万人次,年均增长19.5%,增速高于全区平均速度。

2 独具特色的“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

阿拉善盟依托景区资源特色,按照“把握特点、找准亮点、形成卖点”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景区文化旅游内涵,把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农牧区旅游模式成为一大亮点。

2.1 “农牧家游”旅游模式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与宁夏、甘肃、蒙古国接壤,深居亚洲大陆腹地,高原地形、远离海洋、群山环抱的地形特点形成了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多样的地貌类型。在此因素之下形成了阿拉善地区的生产经营方式——高原畜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2)人文因素:在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下,阿拉善地区形成了以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构成了以蒙古族、藏族为主的游牧文化,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化,以回族为主的商品贸易文化。其中,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业并存的生产模式。

在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下,阿拉善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业相结合的产业经济、消费结构和生产方式。充分挖掘阿拉善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而“农牧家游”这种旅游模式恰好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经营模式当中,形成了一种分布范围广、服务模式个性化、经营模式独特旅游模式。

2.2 “农牧家游”的经营方式

(1)政府通过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福利性贷款的方式鼓励农牧民放弃传统的第一产业,从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二、三产业。同时,政府统一出资在农牧民聚居区建设民族文化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由此来吸引外来游客。

(2)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家庭产业链,其中汇集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体系。这种家庭式的经营模式弥补了因劳动力缺乏、入不敷出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经营大多将自己的居住房改建为商业用房,减少了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经营模式。

(3)“农牧家游”大多依附于旅游景区(点)而生存,依托旅游地所吸引的游客来保证自己的客源市场。在旅游旺季,景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下,“农牧家游”则成为旅游区的补充,提供相应的住宿、饮食、休闲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互惠、互补的经营结构。

2.3 “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1)促进了当地农牧民的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保障了因退牧还林还草而丧失土地的群体更好的进入市场。“农牧家游”这种经营模式,以其管理方式简单、运作资金较少、经济收益较大等特点成为这些不具有经营管理和工业生产技能的农牧民首选行业。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抚养负担,也改善了农牧民群体的基本生活质量。

(2)通过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阿盟地区因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旅游景区(点)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现象。“农牧家游”作为旅游区服务设施的补充,在此过程中,也分散了游客对旅游区或某个单一“农牧家游”依赖,防止了旅游区对餐饮业的垄断。

(3)大力发展农牧区旅游,可以加快提升“农牧家游”旅游文化品位。“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在经营过程中以民族特色为其核心竞争力,重点挖掘和硕特、土尔扈特文化历史,丰富蒙元文化内涵,通过开发一些民俗特色节庆、民俗礼仪、民间艺术表演和实景展示活动,增加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这对阿拉善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过几年的发展,阿盟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要求来衡量,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仍然不完善。有些景区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的传统观念上,旅游产品开发单一,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的地旅游集散体系尚不健全,特色旅游产品供应不足,产业要素功能不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旅游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良性促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旅游业发展对于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活力未完全释放出来。旅游商品小散单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匮乏,缺乏创新和主导产品,新产品开发滞后,是制约阿拉善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之一。阿拉善是特色文化的“富矿”,应加快我盟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将阿拉善文化和旅游产品相互融合,加大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协调指导,下工夫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真正挖掘和体现特色文化内涵。

(3)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盟目前取得国家导游证有62人,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缺口。专业旅游行业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外语人才、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更加缺乏。

4 促进旅游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阿拉善盟旅游业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结合实际,以打造独具阿拉善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以“苍天圣地阿拉善”为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推进旅游业的新发展。

4.1 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收

(1)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改造步伐,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对景区开发准入门槛、建设目标、奖惩措施以及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推动旅游景区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2)加快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接待水平,切实增强游客满意度。加强旅游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大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探索柔性引才引智的办法。

(3)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步伐,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文化旅游产品鲜明特色,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推出具有阿拉善文化元素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宗教文化朝觐游、民族风情体验游、胡杨观赏摄影游、航天高科技游、巴丹吉林沙漠生态深度体验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4.2 加大旅游品牌的营销与推广

(1)转变旅游宣传营销理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针对该地区客源地游客出游方式的散客化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网络化等新特点,利用新媒体及专业旅游门户网站等方式,拓宽旅游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旅游企业整合营销参与度与网友关注度。

(2)大力推广品牌旅游节庆赛事活动。近年来,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阿拉善玉·奇石旅游节三大品牌节庆活动初具规模。在这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旅游热点和亮点,积极申办、举办中国·阿拉善沙漠挑战赛暨明星环保公益行、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骆驼节、广宗寺丁香节、敖伦布拉格阿拉善神驼祭祀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节会活动,增强阿拉善旅游节庆的吸引力。

(3)加强多方合作是阿拉善盟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区域合作、行业合作、产业合作,在旅游资源共享、促销联动、线路组合、客源组织、产业互进等多个方面实现共赢,才能做大做强旅游业。

4.3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阿拉善盟既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更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因而,更加需要开展适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必须转变旧有观念,不再为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产业观、价值观,建立起全新的观念体系。

(2)科学规划,有效开发,持续发展。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优势特色,把满足旅客的需要和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3)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够实现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阿拉善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2 唐胡浩.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J].宜春学院学报,2012(1)

3 赵承华.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2012(1)

4 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王金叶.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J]. 旅游论坛, 2011(1)

6 何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重庆: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