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际传播”研究

  • 投稿抓老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18次
  • 评分4
  • 95
  • 0

王晓艳 尹宁波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得到传播、推广、吸纳的过程,又是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群体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过程。文章试图以学生的传播为视角,探寻高校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的特点和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F72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36

*基金项目:2014年武汉科技大学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32041);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A019)。

收稿日期:2015-01-04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学者在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时,过于重视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即教师的主体施教活动,而忽视教育客体,即学生的传播活动。本文试图以学生的传播为视角,探寻高校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的特点和途径。

1 “生际传播”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得到传播、推广、吸纳的过程,又是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群体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过程。用“生际传播”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将其与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播即“师生传播”加以区别。

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之间的传播。“生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1.1 “面对面的生际传播”

所谓“面对面的生际传播”指的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因此他们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因为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面对面的沟通与交往相对容易。

1.2 “网络生际传播”

“网络生际传播”是和传统面对面的生际传播相对应的一种传播形式,是学生之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运用文字和网络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方式,催生了新型的人际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交流传播。

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是一个更接近年轻群体的媒介形式。当前网络视频、微博、QQ和微信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与同学和朋友交流的最常用的网络社交方式。他们在QQ和微信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信息内容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为主。这些“所思所想”既包括他们面临的学业、就业、感情、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富二代”、“官二代”带来的心理冲击和价值困惑,此外还有网络时代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应。因此,互联网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2 “生际传播”特性

2.1 平等性和交互性

由于大学生年龄相近,彼此之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和隶属关系,因此,“生际传播”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平等的对话和理解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目标。学生不仅可以实现面对面的平等交流,而且还可以借助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自由、平等、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当传授双方处于地位平等时,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重视并得到相应的反馈。

“生际传播”的交互性是指出于相互需要建立起传播关系的学生双方,都以对方作为传播对象,而把自己作为主体。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互换。因此,“生际传播”是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师生传播方式主要局限于课堂之内,片面强调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地位和权威性,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原则。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单向式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生际传播”与师生单向传播不同,它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的学生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2.2 针对性和现实性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宽,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对社会热点和网络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高于一般群体,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热点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关注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如房价问题、物价问题,以及“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问题;也会关注国家时事政治问题,如腐败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这些热点问题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如果能合理加以引导和教育,并开展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热点问题的评论和观点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观点分析热点问题,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的进程。

3 “生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生际传播”虽然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推动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但同时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在校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信仰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当前各种西方非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外,网络一方面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虚假、错误的的内容,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模糊了大学生们的视线。更有甚者,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媒体等进行攻心战,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这些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效果。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因势利导,从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入手,合理引导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内容,拓宽“生际传播”的渠道,提高“生际传播”的效果。

3.1 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高校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主阵地的战略高度建设好高校网站。及时收集、分析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大学生关注的涉及意识形态的敏感问题、思想道德案例、时政要闻等挂到网上,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自由参与讨论,及时给大学生答疑解惑,澄清他们的错误认识,从而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并自愿的传播马克思主义。

3.2 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平台,对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宣传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介,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环境。同时还要利用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的特点,采用座谈会、征文比赛、学生明星主播、时事学生评论、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拓宽马克思主义“生际传播”的途径。

3.3 要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在“生际传播”中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信息传播中的“放大器”和“过滤阀”。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大学生意见领袖”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发形成的,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的活跃分子。高校中的“意见领袖”有的是学生干部,更多的是普通学生。在信息化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了。应充分利用高校“意见领袖”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及时发现这些“大学生意见领袖”,引导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所属群体中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4 结语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创新的思维,激发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谭泽明,戴永恒.试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的问题和对策[J].传承,2014(5)

2 苏泽宇.网络人际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优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7)

(责任编辑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