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 投稿念潇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65次
  • 评分4
  • 77
  • 0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柯黎

(武汉市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背景和原则,探索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5

1职业教育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背景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增加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种变化,各国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概念,倡导新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共同职业能力,以及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实际上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以培养其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在英国,这种能力被称为“核心技能(coreskills)”,其内容包括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六项。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审议会迈耶委员会(MayerCommittee)一直致力于关键能力的开发工作,关键能力内容中除了技能型要求外,还有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美国劳工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种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职业的适应力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具代表性是2002年,吕鑫祥在文章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持续交替进行,因而职业岗位只能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职业教育重点。

我国官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1998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用人才”,2002年修改为高职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将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显然,这一定位是和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相配合的。这一定位引发了一场关于高职定位的讨论。有研究者认为,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中等职业教育足以培养出来,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高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高职教育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际上这一目标也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对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双高”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则

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突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养成;二是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三是为院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可能性和便利性;四是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灵活开展和特色创新提供空间。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内容具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特征,培养出来的人才须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和特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在国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般用“knowledge,skill,attitude”三个单词表达,香港地区通常译为“知识、技能、态度”,这是按照英文字面涵义做出的直接翻译。

所谓知识,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三类。它是人们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经验的系统化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自身处于不断地充实完善的过程中。

所谓技能,即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水平,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以及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

所谓态度,则是个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在国内,“knowledge,skill,attitude”通常被译为“知识、能力、素质”。与按英文字面涵义有较大差异的就在于最后一个词。

所谓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人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对比“态度”与“素质”的涵义,可以看出“态度”包含在“素质”之中,或者说“态度”体现了“素质”。因此,国内翻译的“knowledge,skill,attitude”为“知识、能力、素质”,包含了香港翻译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意思,并且囊括了更为宽泛的涵义。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应满足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主要操作程序。

技能(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革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完成目标任务;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能要求、最新的设计,最终转变成最佳的服务和效益。

素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理解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身心健康,人生态度积极,恪守职业道德,通达商务礼仪。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8年教育部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文件中就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给“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方面。

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它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方式上,职业教育必须要与市场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它将工作实践与理论知识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强调工学交替、工学并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倪成伟.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2吕鑫祥.新形势下高职课程的若干理论要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责任编辑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