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796次
  • 评分4
  • 57
  • 0

冯宁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建设满足新形势下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增大了社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工程管理专业在为国家基本建设领域培养了房屋建筑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需要培养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应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确保使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在知识传授上与实际工程脱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通过实验与实践进行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投入不足,而且,对实践环节技能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机制,部分实践流于形式,使得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现场技术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技术知识,对人才的后续继续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工程性”。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适应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知识,能够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管理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因此,如何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1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目前,我国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实践教学观念落后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培养新型工程人才,目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已经对新型工程人才界定了标准。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型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从11条标准可以看出,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所强调的侧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是要求学生具有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二是需要具有综合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三是应具有从业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上述理念,国外的许多工科大学在学生的培养上非常重工程实践能力。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国家工程教育界,掀起了“回归工程本位”浪潮,要求工程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注重工程实践性和工程知识的系统性,即“大工程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多年来,我国虽然一直强调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时,理论要紧密联系实际,但是,由于受重“知识传授(知识本位)”,轻“能力培养(能力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未真正被实现,许多学校依然忽视实践教学,这种现状并未得到改变。培养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工程实践能力的缺陷,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在我国的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培养要求较高的专业,企业对当前工程院校的毕业生的素质、职业能力等工作能力的评价并不理想,批评声音较多。

1.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有实验、实训、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有实践性课程,但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思维的存在,学校的创新并未从根本上进行,使得培养方案在执行时,实践环节及内容严重与工程实践脱节,而创新性教育尽管大家均在提倡,真正能够做到的是凤毛麟角。对比国内外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实践教学的过程内容及效果,同时,结合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可以发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执行状况均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存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偏少,即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真正能够做到的反而非常少;部分设计内容并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是采用虚拟模式;有些实验、设计内容或与实际生产相脱节,或者知识陈旧,多年不变,无法跟踪学科最新动向及成果;而在学校本身,也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实践的时间较短,机会较少;一些校企合作仅是“为合作而合作”,应付了事,无实质性合作内容。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实际项目,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1.3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不完备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主要包括师资、实验、实践、科研创新等条件。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是实践性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师缺乏丰富的工程阅历和工程经验,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经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学校普遍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其次,许多校内实践条件较差,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有限,同时,社会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顾虑较多,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缺乏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因此校外教学实践环境也不尽人意。而从科研创新条件来看,本科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受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学校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当然就更无法培养卓越工程师了。

1.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落后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运行、制度管理等。针对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起着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实践教学。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体系等是为了适应上世纪工业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后虽经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对专业数进行了调整,教学管理体系也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但是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建立现代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各个实践环节教学效果的评定是通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的,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缺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学生对工程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被动地去完成实习、设计等任务,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而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历,不能深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也存在弊端,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等,主要侧重于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论文发表等,且直接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经济收入挂钩,迫使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目前虽然紧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毕业的大量的本科、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却达不到企业对生产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2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依据“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建筑行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解决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重在强化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签订固定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建筑行业相关企业,邀请他们能够深度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按照建筑行业标准的要求培养工程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可实施校企对接,与建筑企业签订定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将企业纳入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而传统培养模式也继续存在,与订单式培养相结合,在学校重点学习理论专业知识,最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签约单位参与工程实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深入实践学习,又能够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在学校培养阶段可依托已有的工程实验室、校内实训场所、虚拟实验室等实践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培养模式,渐进式、螺旋式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

通过校内外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现场应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3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能否达到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预期目标及效果,实践教学如何进行组织和实施是其关键环节。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并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的进行。

3.1建立实习基地,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与建筑企业合作,制定互利互惠协议,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设计等实践环境。制订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由学校和建筑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商议,避免形式性的合作,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校内实践与企业综合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两者相辅相成。首先在课程实训内容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而学生在建筑企业参与系统性的实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3.2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的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验室和实验中心等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及其设备的利用效率;引进建筑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在校内建立模拟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施工环节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对建筑施工过程有全面的了解,还可节约实习经费。建立施工现场模拟仿真实验室,借助虚拟的施工现场环境,达到学生对施工管理的整体理解。

3.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并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建筑企业学习交流,以及聘任建筑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兼职到学校授课的制度。校企合作,与建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可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工程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的工程岗位工作,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可靠的基地。其次从专业对口单位聘请高级职称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意见,进行修订,并聘请他们来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或者进行讲座、指导本科生的现场学习、毕业设计等任务,以此既形成共同培养机制,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

3.4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适应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它评价方式的作用,不断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突出加强实习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报告、论文)管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参加实习单位的实践后,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素质、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使实习单位加入到对学生及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中来;在学生实习后,可以由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成绩。学生的毕业答辩环节,答辩组成员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参与学生毕业答辩。课程实习、实训应当主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成果和现场答辩相结合,以达到考核的目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3.5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重视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实际工程实践中,让学生在相关环节形成的成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并且可以鼓励并提供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知识竞赛,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科技开发、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举办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4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科学生的创新、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也直接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毕业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社会需求单位的认可,是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音,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3)

2杨太华,汪洋,潘华,蔡依平.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3杨莉,赵晖,陈海英.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3(1)

4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