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培养问题调查研究

  • 投稿浅川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573次
  • 评分4
  • 13
  • 0

黄海焕 房 红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摘 要: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基于有效的问卷调查,从培养目标、招生入学、课程设置、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28

作者简介:黄海焕(1990-)女,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房红(1970-),女,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教育经济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28

中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已经设置了19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教育从1984年提出,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实践,应用性比较强,它与侧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工学硕士专业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

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对现有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调查研究,为新转型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参考很有必要。基于以上考虑,展开了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问题的调查研究。

1 调查情况介绍

本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4年 10-12月,为期2个月。调查为无记名形式。调查对象为某应用技术型大学工程硕士、相关导师及合作企业。此次研究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入学、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双导师制,校企合作问题,以及政策支持)、质量评价。问卷按照院系和班级进行发放,共覆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0个领域,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回收率为92%;发放企业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94%。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在对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也主要从培养目标、招生入学、课程设置、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2 问卷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2.1 培养目标

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36.17%的企业认为基本符合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内在需求,16.49%的企业认为符合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内在需求,47.34%的企业认为不符合(见图1)。大部分的企业认可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但是比例相对还是较少,不符合的仍占了很大的比例。对工程硕士导师的调查中,51%的导师认为现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26%的认为区别大,19%认为基本相同,4%的认为相同(见图2)。一半多的导师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没有自身特色,与普通高校差异不大,使得在实际的制定中还是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同质”的问题。

2.2 招生入学

这部分主要是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报考之前是否了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自愿报考还是调剂或者其他,以及对工程硕士的招生考试制度的调查。学生在“之前对工程硕士学位了解”的调查中,十分了解、了解、不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分别占17%、20%、44%、19%(见图3)。在调查的287名学生里,调剂生的比例达到了39%,21.2%是为了“逃避就业”或者工程硕士容易录取等原因报考的工程硕士专业,13.3%的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专业前景光明,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自愿报考或资源调剂,其他原因占26.5%(见图4)。考生中普遍存在专硕不如学硕的观点。可以看出,大多数在报考之前不了解工程硕士,60.2%的属于被动地选择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所以很有必要加大对工程硕士学位招生和培养的宣传力度。在对“工程硕士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否完善”的调查中,大多数导师认为比较规范完善,但也有46%的导师认为不完善。

2.3 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调查中,认为合理的占17.45%, 比较合理的有28.08%,不合理的占36.87%,认为很不合理的仅占17.6%。课程体系设置得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与工程实践结合太少, 缺乏解决工程实践的具体方法, 教学案例太少,沿用工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其中接近48%的导师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除了少许的实践课程不一样,其他的和工学硕士的基本相同。“企业参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数据显示:30.85%的企业经常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43.62%的很少参与,25.53%的从未参与过。参与较少或者不参与的原因是:合作企业以没有时间,不重视、不关心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情况,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较少等。对“当前课程学习在培养实践能力中的作用”调查中只有32.05%认为有较大作用,43.55%的认为作用不大,接近1/5认为当前的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没有任何作用。这对于侧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工程硕士专业来说是很大的问题。“设置与专业相链接的相关资格证考试的课程情况”中,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表示几乎没有,希望设置,37.3%的研究生认为现有课程已足够无须设置。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大部分还是在课程学习,与工学硕士学习的理论课程没有多大的差别,导师们也认为有必要设置新课程(见表1)。

2.4 培养过程

在调查中,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见面次数和校外导师与在校学生的见面次数均比较少(见表2)。见面次数少,通过电话、电脑等沟通联系的也很少。其中的调查表明沟通次数少的原因:校外导师都是在行业的精英,除了教学之外还有本职工作,平时比较忙,再加上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管理并不完善以及待遇和校内导师相差较多等。对“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的作用”调查中,大多数认为校外导师挂名现象严重,实践指导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中,59.57%企业表示不高,仅有10.64%的企业认为积极性高,原因多集中在企业认为其经营效益好即可,不愿意花费过多资源,从而积极性都不高;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评价中50%的认为处在低水平,浅层次的阶段(见图5)。大部分校企合作还普遍停留在院校只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简单的进行教学设备的捐赠、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深层次的合作。政府对校企合作支持力度调查显示,60.48%的人认为不大,使得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2.5 质量评价

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差异是在于类型而非学术水平,调查显示,认为对工程硕士的质量评价同工学硕士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多大不同的比例占到了62.37%,还有17.42%的认为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一样,严重的阻碍了工程硕士的正常发展。

关于工程硕士论文选题上最常见的问题,66.90%的调查者普遍认为论文的学术性不强,16.72%的调查者认为与实践工程的结合度不高,16.38%的调查者认为论文创新性不足,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调查者看重论文的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调查单位对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侧重对学术性的考察。对教师调查“希望工程硕士论文注重哪些方面”,认为要有学术水平的占19.57%,认为工程硕士论文要有创新性的占26.09%,认为工程硕士论文要有实用性的占38.04%,认为工程硕士论文有其他价值的占16.30%。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工程硕士论文要增加实用及创新性。对学校论文评价标准调查中一半以上的认为学校论文评价标准不一、不清晰,尚未有具有工程硕士特色的论文评价标准。

3 对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建议

调查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尽管是某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问题,但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问题。基于某应用技术型大学针对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完善全国类似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

3.1 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硕士特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简单的说是学校根据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求实现教育目的具体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以传授知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且必须是有别于普通高校工程硕士及工学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应根据各自高校的不同定位,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高校发展,工程硕士就业成才的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制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工程硕士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衔接。

3.2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完善工程硕士考试制度

工程硕士的招生直接影响生源的质量,对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影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因其设置时间较晚,社会普遍对工程硕士不了解,这就需要联合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完善工程硕士招生考试制度。

同时,各高校应当在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完善工程硕士考试制度,合理分配初复试比重,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考生能力的考察,同时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3.3 制定合理、贴合企业需求与职业资格相链接的课程设置

合理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工学硕士相比较,专业硕士更注重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制定具有工程硕士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应积极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使得实践课的设置更加具有实践性,真正增强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索创新性教育模式,开拓教师教学思维,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开发新课程,设置与专业相链接的相关资格证考试的课程。

3.4 加强校内外导师沟通、管理,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要为加强校内外导师以及学生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制定校内外导师明确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适当提供补贴,保障校内外导师的积极主动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观念改变需要政府营造相应的合作氛围,使得校企双方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及价值,同时加大宣传,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校企合作发展进程。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与内涵,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在较大型的实习基地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派驻校内教师管理。企业需要改变观念,积极地投入到校企合作中,为企业人才储备以及技术产品的创新奠定基础。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学校、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如给予实践基地政策倾斜以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5 完善工程硕士评价机制

应结合工程硕士应用性的特点,制定有别于工学硕士,有工程硕士特色的评价机制。在工程硕士的评估中引入社会企业评价,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生评价以及专家评估相结合,并及时整理反馈,不断调整评价机制,与时俱进;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对工程硕士进行科学合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水平。

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制定学位论文标准。工学硕士注重学术性,而工程硕士注重应用性,所以工程硕士论文标准应该更加强调结合实际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性,在理论性创新性方面有别于工学硕士,不能将两者的论文评价标准混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2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3 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业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晓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