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提升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力研究

  • 投稿薛梧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17次
  • 评分4
  • 39
  • 0

王秀丽,吴景芝

(兰州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近些年来增长幅度大,就业压力大.解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协同努力.就业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学校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通过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力;财经类;本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61-03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就业群体之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现."十二五"期间我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比重大,就业压力更大,提升就业力是解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1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抢手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l.[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两年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行情看,财经类人才需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一些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1.1 供需矛盾加剧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在7%-8%左右,这个增长速度每年大约创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而我国每年就业都开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失业再就业、大学生就业“三峰叠加”状态,就业岗位缺口较大.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由于扩招等原因,财经类专业成为不少管理者心目中“投入少,上得快”的专业,无论高校的层次、类别,几乎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从1991年到199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则高达101.7%.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10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名学财会专业.[1]麦可思对2009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进行调查,财经类为87.6%,综合类为88.6%,低于1个百分点.[2]这些数据表明近些年来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数增幅快,导致供大于求.

1.2 结构性失业

财经类专业不像理工类那样具有“垄断性”,专业知识与实务有所脱节,而且目前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由于财经类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现有的素质结构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不相符,造成结构性失业.

2 提升就业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

从表面上看,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但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都在11-14年之间.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其中大学本科的比例仅为2%,而1998年OECD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49%、26%和16%.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加拿大(50%)、日本(47%)、韩国(40%)、美国(39%)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印度(8%)、巴西(7%)、印度尼西亚(6%)的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普及,大学毕业生还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从经济增长来看,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大专以上比例比我国要高.[3]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要想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关键是提升就业力.

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就业.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4]高等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单位,人才的质量、就业力的高低与学校有着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学校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地位,学校应将提升学生就业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导向上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高等学校要从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3 依托各种载体提升学生就业力

就业力是个宽泛并且综合性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基本职业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6]财经类院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多年办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比较优势和培养特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好特色优势,努力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应具有较强的就业力.

3.1 培养基本职业能力

基本就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础,是求职的基本条件.基本职业能力是在求职之前,学生通过教育和实践应当掌握的一些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内容.

一是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求职前应具备的一类通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推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也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6]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但在强调“专”的同时,也要注重“通才”的培养,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认为,专业化的大学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通才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学生在大学期间既要有一技之长,也要注重全面能力和德行的培养.从就业形势看,一些就业岗位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有些岗位通过入职培训来解决岗位上的专业需求,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用职业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受益终身,是劳动者就业力的基础.学校要更新观念,做好宣传辅导,使学生认识到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在评价方面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避免学生高分低能.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刻板的不足.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如团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各种事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满兴趣和激情,学生愿意参与学校各类课外活动,所以,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落于俗套,单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对参与活动丧失兴趣,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在课外活动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且从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角度去考量,活动设计能够启智、尚德、养心,使学生能够真正能从课外活动中受益.

二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的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所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财经类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来培养.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如数学、统计、会计、金融、财税、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学校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合理配备教学资源,使学生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是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之一,要对选择的专业有明确认识.许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模糊,没有考虑到将要学的专业自己是不是真的感兴趣,这个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情况怎样,所选专业带有一定盲目性.所以,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安排职业声望高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从开始就对所学专业有基本的认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教师在专业课学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专业实践主要通过图书馆、实验室、课外学术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在参与中学生不但能发挥专业特长,还有助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另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围绕所学专业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利用好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做兼职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财经类行业的专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等,在校期间要尽量考取一些证书,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3.2 培养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认知能力是在求职之前大学生正确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的能力.职业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正确定位自我的能力和正确进行生涯规划的能力.正确定位自我要求大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求职活动,最终优化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6]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未进行分析和定位,更无从谈起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和规划,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现象影响到充分就业,另外也很难达到人职匹配,影响人才资源合理配制,甚至某种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制约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认知能力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一项综合能力.学校要利用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对自我和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探索,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课程,真正发挥好其在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培养求职能力

求职能力指的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求职能力是就业能力的直接体现.求职能力本身有很多层次,概括的说,可以分解为信息收集能力、职业定位能力、自主决策与机遇把握能力、表达与自我推销能力等.[6]求职能力也是一项综合能力,也是就业力的核心能力.求职能力的培养从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通过课程、课外实践等途径锻炼习得,也是通用职业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的具体体现.

课程设置方面,发挥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面试、求职技能等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使这门课程真正有效果,对提升学生求职能力有帮助.但从目前情况看,这门课程的开设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方向研究的教师较少,而多数都是从事其他课程教学的教师兼教这两门课程,许多教师都是在为完成任务,没有对课程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实践性.这两门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具体教学中更多的是讲授法,实践性不强.所以,应加强实践环节,举办模拟招聘会、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获取就业信息,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在校外实践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搞好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创造实践机会.财经类人才需求比较重视实践经验,在接收学生实习条件较为成熟的单位建立一批就业实习基地,可以保证学生长期、稳定、高效的教学实习的开展.通过校企联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认识该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实习中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都能得到较好地锻炼.

3.4 培养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保持工作、立足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就业能力的核心.适应能力指的是适应岗位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岗位的前提是基本工作能力的存在,而基本工作能力涵盖了环境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扩展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等层面.[6]适应能力的培养贯彻于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搞好专业应用能力基础上,要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发展能力是是谋求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发展是劳动者职业生涯的生命所在.培养发展能力的关键是保持终身学习和创新.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确保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顺利生存并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随着知识更新和老化的速度加快,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主流,它也是衡量个人与企业保持同步性的重要指标.大学毕业绝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有竞争力.财经类学生因具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创业方面具有经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大学期间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认识创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比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行政审批手续、免费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

就业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就业能力途径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实施中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财经类院校要抓住专业特色优势,提供优质教育,在培养就业力方面给予更多关切.学生要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锻炼完善自己,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就业力.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ttp://www.eol.cn/zhiye_redian_4661/20060323/t20060 323_33269.shtml,中青在线,2001-4-25.

〔2〕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3〕陈至立.时代 国情 使命——我国科技与教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EB∕OL].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 -04-20/1846351987.shtml,2004-4-20.

〔4〕郭志文,宋俊红.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9.

〔5〕杨虹,欧阳资生.我国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54.

〔6〕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