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是研究生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明确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存在的误区与偏差,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分析造成研究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从以上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确保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实现更好的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2009 年起,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国开始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较5年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 年翻了一番。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加剧了研究生就业的压力,面对就业市场上激烈的竞争,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一、研究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
为了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实现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多种研究方法,把获取的资料同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为研究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供现实依据。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共发放500 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0 份。通过这些数据,发现研究生的就业心理主要出现了以下几大问题:
1.焦虑心理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51%的同学对经济形势比较看好,但是对就业形势持悲观看法的大学生却占到69%。可见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同学们对就业前景却相当担心和忧虑。
2.严重缺乏自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专业竞争性一般,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一般,自己的求职能力一般,面试技巧一般。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实验,作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是最有竞争力的,然而调查中却发现研究生对自身认识不足,严重缺乏自信心。
3.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问卷显示:有42%的研究生表示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感到茫然若失,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然而这其中有55%的研究生选择工作都是因为大势所趋。由此可见,研究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4.心理预期普遍偏高
调查问卷显示,有52%的同学选择在大城市工作,选择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只占到38%。在回收的480 份问卷中,有350名同学选择期望的月薪在三千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提升,不论是对工作地点还是薪酬的期望,研究生都普遍较高。
二、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研究生在就业时心理出现了一些偏差,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更不利于良好的就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高校、家庭、研究生个人四个方面。
1.社会方面的因素
⑴高等学校扩招。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就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辽宁省共有毕业研究生25959人,较2011年毕业研究生数量有所增长,增幅为9.65%。2011 年初次就业率为89%,2012 年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初次就业率仅为87.31%。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扩招给研究生就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⑵就业政策尚未被完全了解。在统计的调查问卷中显示:63%的研究生表示对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完全不清楚,70%的研究生对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略知一二,只有0.1%的研究生表示对就业政策非常清楚。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就业政策尚未被完全了解和掌握。
⑶区域发展不协调导致就业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也越来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发达,中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尽管国家为中西部地区吸纳人才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仍有64%的同学愿意选择北上广地区及其他大城市工作,导致这些地区的竞争压力更大,就业难度也更强。
2.高校方面的因素
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调查中发现:有6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一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大量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不能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新兴专业人才,出现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现象。
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调查显示:有67%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相关课程的辅导,然而对于自己的未来茫然若失找不到方向的研究生仍然占到42%。这一数据说明高校虽然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但是这些工作过于形式化,对学生找准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
3.家庭因素
首先,家人对于研究生寄予很大的期望,而这正是研究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巨大的原因之一。正是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研究生更愿意选择大城市、高报酬、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希望找到挣钱又体面的工作,但激烈的竞争又使得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很难如愿以偿,继而出现了沮丧、焦虑、紧张、烦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其次,当研究生出现以上这些心理障碍时,家庭没有及时地察觉,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这些负面情绪。
4.个人因素
⑴就业认知有偏差。就业认知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就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研究生对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竞争认识不明确。在找工作的同时,依然是抱着“求稳”的心态,认为“创业不如就业”“民企不如国企,国企不如公务员”。正是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研究生在就业的时候畏手畏脚,没能真正把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本领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来。
⑵自身准备不充分。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就业力低下。具体来讲,就业力主要包括良好的专业能力、顽强的适应能力、强劲的竞争能力以及较高的情商。尽管每一个研究生都明白只有拥有过硬的就业能力,才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发展的机会,成功实现就业。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研究生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却相对浅显和狭窄,仍然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导师从事的课题,缺乏自主思考和研究。
三、研究生就业心理障碍对策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要想解决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政府、高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机制保障
⑴政府进一步完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尽快完善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一方面,完善就业市场上相关法律法规,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给予研究生政策上的倾斜,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就业。
⑵进一步规范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要秉着机制健全、法规配套、服务规范、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规范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才市场。要不断提高高校研究生就业信息化程度,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要规范人才市场上的中介服务,做到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地避免研究生和企业进入欺骗陷阱;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审核,保证用人单位的质量。
2.高校要加快就业机制改革
⑴灵活调整专业课程。首先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反馈的信息,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与时俱进,从而使高校与市场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障人才就业渠道的畅通。其次,高校要正确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变化,在继承传统学科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⑵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引导学生早日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与定位。其次,高校要注意收集更多的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相比于研究生,学校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最后,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健康相关的辅导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要深入落实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为研究生的就业排忧解难。
3.家长要发挥对研究生就业的支持作用
家长要从子女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出发,合理期望,不要给子女太多的压力,更不要与亲戚朋友盲目攀比,给子女带来更大的压迫感。其次,家长要多与子女沟通,及时发现子女就业时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提供合理的建议,教育子女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4.研究生要着眼于提高自身素质
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研究生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自信乐观、积极面对就业。其次,研究生也要理性看待外部环境。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要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切入点。最后,研究生要摒弃“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的错误观念,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⑵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研究生在就业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释放压力。可以向老师、家长等倾诉,将不良情绪释放。其次,也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将一些时间投注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尽快地忘记烦恼;然后也可以选择运动,旅行等,使自己从压力中快速解脱出来。
⑶注意提高自己的就业力。当今就业市场,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综合能力的竞争。高学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研究生更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就业力。在学校的时候,要勇于参加学校的各类竞赛比赛,既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多多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做好知识储备。研究生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能力、创造能力。当然还要有强壮健康的体魄,只有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如鱼得水,开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万芳,刘献文.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54--55,352—364.
[2]孙富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力培养[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61—63,241—245.
[3]刘甜甜.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5).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6).
[5]申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3).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