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新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84次
  • 评分4
  • 78
  • 0

仇小梅

(怀化学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摘 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心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需要。因此,分析新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剖析其就业难的原因,探讨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形势;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F24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06-03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日趋严峻,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就业压力日渐增大。面对新形势下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成为每一个女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帮助和推动理工科女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是维护高校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稳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分析新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剖析其就业难的原因,探讨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就业率较低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十分严重。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缺失,就业率偏低。据湘西某本科院校最新的就业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远远少于男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男生,甚至还没达到平均水平。显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1.2 就业门槛较高

出于对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的理工科类的单位对女生就业设置了较高门槛,提高了录用标准。除了对身高、体重、体质、体能和容貌的高要求之外,还附加了高学历、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等录用条件,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还提出了工作期间暂不能结婚生子等不合理要求。对于近乎苛刻的录用要求和较高的就业门槛,许多女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难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屡见不鲜。

1.3就业空间狭小

受传统观念以及女生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还凸显在就业空间方面。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相比男生,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就业选择性较小。女生的职业分布大多集中于教育、餐饮、公共、文秘、卫生等行业,而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层次高的行业领域,具有高层次的科技信息管理人才,女生所占的比例更少。大多数理工科女大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只好寻找一些跨专业的传统职业就低上岗。

1.4就业压力增加

纵观近三年来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渐递增趋势。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就业任务艰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比上年多出19万,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据悉,2014年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就业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严峻,这无疑给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1.5 就业质量较差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百般挑剔,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频频受挫之后,不得不委曲求全,降低就业要求和就业质量,选择就低谋职。很多理工科女生不得不接受和从事一些与本专业不相符、与能力不相称的低层次工作。因此,与男生相比,理工科女生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就业质量相对较差。

1.6 就业成本较大

相对男生,理工科女大学生求职难度要大得多。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女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其外在的形象气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迫使不少女生不得不更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为了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大部分女生比男生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在穿着打扮上,其中很大一部分费用用于购置服装首饰,化妆用品,摄影写真等,这自然增加了就业成本。

1.7 就业期望值过高

调查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中充满幻想与憧憬,她们怀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择业期望值过高,在择业时“贪大、攀高、求好”,[1]她们对工资薪酬、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地方等方面考虑比较理想化,眼光较高,甚至有点不切实际。大部分女生都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高薪酬高地位的好工作。比如,她们都希望能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偏远的基层去锻炼。她们更乐意把公务员、教师、高管人员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女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理想相差悬殊,就业率远低于就业期望值。

2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性别歧视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就业困难主要是性别歧视。理工科类的单位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青睐男生,有些单位甚至还在招聘启事中直接声明限招男生。显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不少人总认为理工科行业中,女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创造力和开拓力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均不如男生。其二,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自然天职,可以享受产假,休假期间工资照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不少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愿意录用女生。其三,女性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女性的负重能力要比男性差,男性的体魄体格相对女性要强,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高效率、高机械化的工作模式中,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女性自身的生理原因和体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从工作效能上考虑,不少理工类的企业拒绝接受女生。

2.2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国务院在2011年颁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的工种和岗位外,任何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不得以性别或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女性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或以其他方式变相限制女性结婚、生育。[2]然而现实中,妇女的合法权利依然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少用人单位仍然阳奉阴违,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拒绝录用女生的现象。这既说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主体的约束力较差,因而无法成为女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应帮助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录用女性的额外费用和经济损失,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真正享有男女平等的就业权。

2.3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从历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的现象可以看出,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递增和企业用人需求量相对有限等原因,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矛盾尖锐的现象,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女大学生就业,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有效缓和当前较为尖锐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题。

2.4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3]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少高校并没有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缺乏针对性,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就业市场岗位变化,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如不少理工科院系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不少理工科女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与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就业。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着实抓好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教学方法和考评体制改革,使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2.5 自身素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更青睐那些既专又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一般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良,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狭窄,也很少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导致动手能力不够强。尽管理工科院系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但积极参加活动的女生较少,院系创新性试验项目难以看到女生的身影,更别说省级、国家级试验项目了,参赛的女生几乎没有。因此,自身素质的不足,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了成功就业。

2.6 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过大,不少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调查显示,大多数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害怕失败,依赖性较强,容易表现出自卑,失望,抑郁,甚至悲观的情绪,心理负担较重,这种不良的就业心态也成为女大学成功就业的主要障碍。如何增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信心,优化其心理品质,使负面的就业心态转化为积极的情绪,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帮助她们成功就业,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2.7 就业观念的影响

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陈旧的就业观念。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金钱观念和功利意识经常左右着她们,使她们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往往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一味地将单位的层次、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地理位置等作为自己找工作的首选条件,而很少去考虑个人的事业前途和上升发展空间。因而,在职业选择上,她们更喜欢求稳,不喜欢具有挑战和开拓性的工作,更愿意选择公务员、教师、企业高管等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地域选择上,不喜欢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小镇,而更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这种功利的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3 对策

3.1 健全就业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

要有效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成功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单靠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因而,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与科学指导,给予政策倾斜,制定保障女性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女性就业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如,为缓解就业矛盾,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女性权益,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让女大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平等就业的权益。

3.2 规范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要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是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尽管当前政府和社会都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均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仍然有很多单位和企业对女性持有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因此,当前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环境还不够规范和完善,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消除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为女大学生建立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合理竞争的市场环境。

3.3 拓展就业途径,鼓励女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要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4]要缓解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她们成功就业,拓展就业途径,鼓励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多渠道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女大学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认清当前形势,抓住机遇与挑战,敢于参与竞争,积极主动地利用多种求职渠道,有效推销自己。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这未尝不是一种走出就业困境的好途径。

3.4 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跟就业观念有直接关系,因此,要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就业咨询、指导、推荐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特点、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的自主性和就业决策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她们去基层、去边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3.5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应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理工科专业建设而言,宜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方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6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调查表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男生要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一旦就业失败,女大学生便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心理落差,容易丧失自信心,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有些女生甚至不堪压力的重负而选择自杀。因此,这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积极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培养她们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清醒地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进一步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优化择业心理。

3.7 加强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既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需要。加强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和生命教育、爱情婚姻教育等等。当今社会,理工科女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能力修养,不断适应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汪元宏,吴贵春,陈传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2.

[2] 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Z].国务院[2011]24号.

[3]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网,2010-7-29.

[4] 教育部.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网络视频会议[Z].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12/160544.html,2013-12-16.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