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农业职业教育高就业率背景下的招生难尴尬及其化解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76次
  • 评分4
  • 12
  • 0

单武雄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7)

[摘要] 在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就业率高和招生普遍困难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了通过增加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行业指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铸就办学特色、转变轻职教观念等改变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境的应对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 6710A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80?03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ZJA20 12018);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省生态农村建设研究”(12C1122);湖南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湘财农指[2013]164 号);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课题“湖南农村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治理研究”(2014BZZ143);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湘教科研通〔2012〕32 号);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团队(13TD04)

[作者简介] 单武雄(1971-),男,湖南衡东人,博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进程,基础在农业职业教育,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肩负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但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招生依然困难,生源减少,生源质量快速降低。据《2013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 年底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力压“211”院校,仅次于“985”高校,就业率连续三年增长,自主创业者比例高于本科生,毕业后三年收入倍增[1]。如何破解农业职业教育高就业率背景下的招生困境与尴尬局面,值得思考。

一、农业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的成因

农业职业教育受益于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强,就业率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人才培养定位对接劳务市场需求。一些大学毕业生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往往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 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术人,忽视实践技能培训,毕业生适应性不强。加之就业观念、期望值与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存在差距,且大型企业用人要求过高,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不尽如人意。而高职院校注重特色人才培养,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吃得苦,学技术快,使用成本较低,就业定位与目前人才需求的现状相吻合,他们认同自己的“蓝领”身份,能吃苦,愿意在一线工作[2]。且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吃苦耐劳精神更强,学习意愿也较强烈,认同服务“三农”的就业定位。

其次,农业高职的专业建设围绕产业发展。与产业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紧密联系,与工业园区、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同时根据产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农业是根本,是国家基础产业,农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农业教育起步较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条件较好,能培养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来了马上能用,又踏实肯干”。

二、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成因

尽管初次就业率非常高,但职业院校招生普遍“吃不饱”、生源持续萎缩生源质量滑坡问题仍然突出,农业职业教育呈现“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现象[3]。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为何成了家长学生眼中的“鸡肋”?

(一)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的落后观念在某些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多农民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而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服务“三农”,满足农业、农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可能使大批毕业生到城市就业,因此,农民不愿送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现阶段初中教学质量水平评价标准仍以合格率、优秀率和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为主要依据,这就促使初级中学朝着这个目标奋斗,忽视了对学生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干脆告诉学生,“今日你不好好学习,明日就去上职中”。把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上农村职业中学当作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一种惩罚,严重影响了学生投身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国家通过减免学费和增加补助来吸引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但对发达地区和中产家庭的吸引力有限。目前中职学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但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家长认为,中专大专学历显得太低,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职教生再教育通道受阻

目前职教毕业生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要想成为技术过硬的高级蓝领,再教育至关重要。但由于高校招生向普高生倾斜,中职高职学生升学比例受限,多数职教学生难以进一步继续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往往成了“断头教育”。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普、职融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试图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历教育通道,并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互通。但受到整个政策环境的影响,受益面依然有限。

(三)生源市场处于弱者地位

由于多数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学费,生源减少,引发了各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某些中职学校为了抢生源,给初中校长或班主任老师高额回扣,已成为潜规则,每年的“生源大战”大幅抬高了许多学校的运行成本,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普高和职高大体相当”的招生政策,但这一招生政策在许多地区未能有效执行,不少地区普通高中还在扩招,一些办学质量较差的高中甚至连中考只有一两百分的学生都收,大大挤占了中职的生源。本科院校扩招后,经过一本二本三本招录之后,留给高职的生源非常有限,民办职业院校招生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有单独和对口招生的政策和方式,但仍是杯水车薪[3]。农业职业教育更是因为农业人口减少、就业环境的艰苦性等,招生困难可想而知。

(四)农业人口和就读适龄人口减少

据教育部及各省统计显示,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2008 年至2013 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3.4 万、50.8 万、41.3 万、37.8 万、36.3万、37.3 万。高考生源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态势。湖南省教育厅预测,直到2016 年,湖南高考报名人数将持续徘徊在40 万人以下,到2018 年才能恢复到2010 年的水平。除高考生源逐步减少外,近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投入与产出回报不平衡、就业机会不平等等原因,也使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愿望持续弱化,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缺乏送子女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中学阶段出境、出国留学机会的不断增长,也使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滑,普通高校仍在扩招,由此带来的职业院校“生源危机”,或将使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更严峻的招生挑战。职业教育需求降温直接导致生源竞争激烈和招生工作面临困境。

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的农业人口近年已降至总人口的 43%以内,其中还有一半以上的老龄人口,适合于接受职业教育的18~35 岁年龄段的人口因而更少了。长期以来,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多为农家子弟,农业职业教育生源的大量缩减,实质原因在于适龄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在生源持续不足,而本科院校仍在继续扩大招生的形势下,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依然严峻。

(五)农业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3 年高等教育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2 年,全国各省市均未完成招生计划,尤其是专科计划。在竞争激烈的山东,专科录取线只有180 分,但最后一批征集志愿投档时,有5.6 万个计划,只投出不到3000 人,上百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安徽高考专科招生首次出现大批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专科有近2.6 万个计划“无人问津”,约占总的专科招生计划的13%,后经过降分征集志愿,但仍有近三千个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上海可参加专科志愿填报的考生为10929 人,而专科总计划数却有11680 人,招生数大于计划数,尤其是理科招录比更是差幅巨大,理科可填报人数是3648 人,但计划招生数6945 人,相差有3000 人之多。专科招生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难题。在这种招生形势下,兼跨农业行业及专科层次的农业高职院校,其招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境的应对策略

(1)增加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当前,由于培养人才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教育投资多元化。为此,我们必须花力气、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搞好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学质量。要把教书育人、产教结合、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效结合起来。除努力争取国家、地方的财政政策支持外,更要积极争取国外、侨胞、企业的教育投资,以使办学效益最大化;要通过开展技术有偿转让和服务,创办科技产业园等多元筹资的方法,加大对学校重点领域和特色办学的投入,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出成果、出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农业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建立集教学、实训、师资培养、农民培训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型公共教学基地;要树立“以专业带动地方产业”的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经营,使之真正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龙头专业。农业职业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农业产业,或同农业规模企业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职工培训等服务,建立校企互惠的经济合作体,引导企业集团增加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责任,对提供师资培训、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根据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与农业职业教育的实际,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向农村延伸的改革,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对农业大户及其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实行定向招生与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适龄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对长期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种田农民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吸引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完善农业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准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职业农民经营,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推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进一步规范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培训机构认定、监督检查与效果验收等,为农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加强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法》明确鼓励行业办职教。建议农业部与教育部沟通,在省级政府农业部门与教育部门间加强协作与沟通,成立国家和省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估、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行业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4)寻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的着力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这些农业产业主体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培育有经营能力、有职业技能、有科技创新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办学方向与新的着力点,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农业产业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相对接,加快培育一支多层次、多领域、高水平的农业劳动力大军。

(5)铸就办学特色。特色是办学的灵魂,是学院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农业职业教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为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农业院校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凝练个性化办学特色,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以特色兴校,进而在竞争中以特色取胜。在特色创建中,通过培育和建设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技能训练、特色科研服务项目等,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要紧贴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强化区域农业特色,突出区域特点,形成若干区域农业特点鲜明的优势专业群,显著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蒋蓓蕾.新形势下高职涉农专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11-13.

[2] 居龙娟.从高职招生谈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0(29):27-29.

[3] 马建富.做特做强做好涉农专业建设大文章[J].江苏教育,2011(2):34-37.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