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服务大学生就业中高校团组织的角色与职能研究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95次
  • 评分4
  • 26
  • 0

朱坤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服务大学生就业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保障大学生权益职能的体现。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以育人和服务大学生为中心,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做出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角色;职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57-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秦皇岛2014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201401A358)

[作者简介] 朱坤(1980-),男,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从“严进宽出”的精英化培养模式向“宽进宽出”的大众化培养模式的转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除教学、科研以外的另一重要任务。高等教育模式的转换一方面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过快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产生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为此,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作为联系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应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需求,主动转变服务职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出贡献。

一、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高校团组织角色定位

服务大学生就业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事关高校的科学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应大有作为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党、政府、企业、高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利益。在高校内部,服务大学生就业并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各个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作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来的群众组织,依靠各级团干部,高校共青团继承和发扬了共青团的组织结构优势,建立了严密的校团委、院系团总支、班团支部三级组织体系。这一组织体系,对内通过向青年大学生中延伸组织细胞,缩短沟通距离,密切同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目标;对外通过加强与机关、企业、民间组织、社区等其他系统团组织的横向联系,扩大高校共青团的社会影响力,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优势,建立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履行了引导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重要职能。除了领导着全校的团组织外,高校共青团还领导着大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各类社团。通过大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共青团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能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迅速向大学生反馈。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大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双向信息反馈机制,能够灵活地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力改变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愿景之间长期错位、失调的局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高校共青团只要充分利用其组织体系上的优势,积极转变教育、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思路,创新教育载体和服务形式,就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应有所不为

服务大学生就业作为高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全局工作,既涉及到各教学科研单位,又涉及到相关就业指导机构。它不是大四毕业班就业时单独面临的问题,而是各年级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的系统问题。尽管不是教学、科研、就业的一线单位,但高校共青团依然肩负着组织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职责,服务大学生就业即是其一项核心工作。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不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包大揽、事事都为,要有所不为。当前,在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就业指导机构是大学生就业的对口指导部门,高校共青团只是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两者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就业基地的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等具体职责方面存在交叉。比如,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与各级劳动人事保障部门合作,相继建立了就业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习、培训等各种保障。2009年,团中央在高校大力倡导实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计划,但囿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部分高校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由学校的就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简单转化而来,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基地、两套牌子”,使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比如,高校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是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获得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一般由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围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也在着力打造见习岗位信息发布平台。高校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而同一高校内部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别建立两套信息发布平台无疑既浪费了资源,又给大学生造成诸多不便。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就业信息来源丰富,发布平台建设较为完善,但由于人手紧张,其主要忙于生源地审核、毕业生派遣和就业率统计、学生档案转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开展。而思想教育正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高校共青团的优势在于其严密的组织体系、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扎实的青年基础,其工作核心就是思想育人。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节约社会资源,高校共青团应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就业指导机构形成协同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服务大学生就业中高校团组织的职能作用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必须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就业指导机构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坚持以育人为根本,重点从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入手,以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就业心理预期高与社会供给低之间的矛盾。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合理,既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又对就业目标有过高的期望值,盲目追求“高大上”职业,又不能很好地洞悉社会的需求,人云亦云,眼睛紧盯一线大城市,甘心做“北漂”“蚁族”。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能力弱的原因,又有大学就业指导教育不足的原因。目前,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课目设置既有必修又有选修,但从实践来看,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实际效果有限。这一方面与课程设置单一重复、未能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与就业指导教师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缺乏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有关。

大学生与职业是否达到最佳匹配,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就业心理是否理性、平和。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有着扎实的大学生基础和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其传统优势在于组织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就业指导教育正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思想上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的重要抓手。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高校共青团的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持续到毕业后就业前。它借助于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以各种实践为教育载体,以互动参与式教学为教育形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人才需求信息,使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除了向大学生讲授职业素质、职业理想等就业基础理论知识外,高校共青团就业指导教育更重要的是开展实践体验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高校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实践。大一新生主要以传授就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帮助大一新生设置职业发展规划,唤起就业危机意识。大二阶段,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在寒暑假期间安排一定学时,组织大学生到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对口实践基地实习,以实践促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大三、大四阶段,高校应当开设就业技能课程,并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背景,安排其到相关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见习,积累就业创业经验。高校共青团组织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相关对口企业、机关、社区等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培训、参加创业实践,让大学生通过专业人士讲授和自己亲身体会,感受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以便及时修正职业发展规划,调整就业心理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心理和就业技能两方面。就业心理即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能力评估的认知。部分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或低估自己、高估环境,或高估自己、低估环境,分别表现为自卑、自负、从众三种就业心理。实践中,大学生往往持有自负就业心理,过于高估自己的就业能力,对工作待遇、地域、环境有不切实际幻想。就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基本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基本胜任能力维度涵盖阅读、写作和计算,沟通能力维度有听说能力,适应能力维度包括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考,群体效果维度指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和协商能力,影响能力维度表述为理解组织文化和分享。”[1]尽管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大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然而知识不等于素质,素质不等于能力。目前大学生未能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缺乏就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教育注重教学研究,忽视社会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有关,即理想化有余,社会化不足。高校共青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要以大学生自治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就业创业为核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大力弘扬“面向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真正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地方去”的主旋律,积极培树大学生身边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营造理性、平和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实践育人为目标,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系列比赛内涵,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范围,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各类就业创业实践平台中来,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技能。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高校共青团贯彻落实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部署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前提高就业能力。目前,全国共青团系统在企业、社区等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49264家,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17289个,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收获了宝贵的见习经验,为日后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现有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质量上更是相差甚远。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的见习岗位和工种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匹配度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毕业一年内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缺乏动态跟踪机制,致使部分就业失败的大学生丧失就业信心。因此,高校共青团应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就业兴趣,提高见习岗位与就业目标岗位的匹配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见习。毕业一年内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高校共青团应当建立后期跟踪机制。对每位参加见习的大学生,高校共青团应当建立动态档案,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毕业一年内尚未找到工作大学生的后期服务,为其提供新的见习岗位,进一步增强其就业能力。

高校就业是系统、复杂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完善就业方式,开辟就业渠道,真正实现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足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唐鐄.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中国图书评论,2007(5):11-14.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