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之管见——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为例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33次
  • 评分4
  • 28
  • 0

冯程伟,陈倩,王岳蕾,李伟娜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 电力高等院校中,特色强势专业主要是电力和动力专业,作为非主流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其就业情况表现为就业率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学校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有认识偏差等。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革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第二课堂;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6-02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17)

[作者简介] 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陈倩(198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岳蕾(1986-),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伟娜(198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作为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结合学校电力特色,发挥计算机类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我院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面,提高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低。电力大学中,电力和动力专业是我院优势专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用人单位来学校主要是招聘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对于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量很小。

(2)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公司,就业后待遇与电动专业毕业生差距大,工作不稳定。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处于电力大学中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那刻起,就认为个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电力动力相关,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只是自以为就应该与电动相关,学生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也和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一样,都去电力动力相关的用人单位面试,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需求很小[1]。

二、造成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

第一,国家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开设计算机类专业对硬件和实验室要求相对别的工科专业成本较低,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大[2]。

第二,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依靠母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导致我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本学生,一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理论型人才,而我院培养目标定位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是有实质性的差别。由于三本学生入学时高考分数相比一本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一本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比不过一本学生,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要求,直接导致就业困难。

第三,学院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电力动力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关注度不够。

第四,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深刻,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缺乏认识,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一味地只是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忽视课堂外的知识扩充和技能训练。

第五,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大多并不热爱本专业。处在“大电力”学科中,很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看到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高收入,总是考虑着毕业后如何进入与电力动力专业相关的单位,很多新生报到时即询问老师“如何转专业”,这也是家长们询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所谓“转专业”就是从非电专业转到电力或者动力专业。这说明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看到电力行业的“高收入”,而且我们通过统计也发现,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调剂后的专业,他们大多第一志愿所报专业为电力或者动力,因分数不够调剂到计算机类专业,他们只是考虑着先跨进电力院校大门,入门后再说以后就业的事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可能热爱所学专业,又怎么可能一心一意钻研所学专业,不钻研又如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又弱,可想而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拿什么去竞争[3]!

第六,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老师对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很了解,但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及毕业后去向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计算机类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三、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深入钻研所学专业。

一是上好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同学们认识到“360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不同专业的优势劣势,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二是指导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业。计算机类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业过程也是学生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他(她)会体会到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

(2)加强我院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我院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一是实施“卓越工程师” 班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做好这一项重要工程,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选拔环节,要借鉴母体大学卓越工程师班经验与教训,合理设置选拔环节,比如注重学生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成绩、理论考试题目的设置、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数学模型的认知程度等;其次,对于卓越工程班学生的培养方案要反复论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符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再者,卓越工程班专业课教师的选拔要集合相近专业所有优秀专业课教师,不要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要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一出发点将优秀师资集中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平台上;最后,对于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能力素质的考试考查,不单单只注重考查其理论知识,更应该重点考查其实际应用能力[4]。

二是要重视与IT培训行业高质量的培训企业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实训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热点的洞察力和关注度,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我院计算机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5]。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基地建设机制 ,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从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术训练到定岗实习,按照科学的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1-44.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 2007(2): 76-80.

[3] 任喜峰.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学习和探索,2007(3):169-171.

[4]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5] 何丽君,何丽霞,唐玉光.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学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06(5):72-74.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