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晶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新媒体改变着世界,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平台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指出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此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平等性、互动性、联通性等特点,更好的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网页内容分类、设置在线互动交流、增加就业快速通道、加大宣传等环节等可行性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就业指导;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21?04
[收稿日期] 2014-12-16;[修回日期] 2015-01-16
[基金项目] 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DJ201418)
[作者简介] 仲小晶(1976-),女,江苏如皋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一、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1]
(二)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大学生以90 后为主,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身上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点。在经历了全球信息化、金融危机、就业模式转变这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这个群体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易接收新鲜事物、反叛功利、自我意识强[2]。利用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的沟通交流更多依赖于通讯手段,传统单一的交流方式显然不适应他们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2014 届毕业生调查发现,85%的同学通过关注网络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但是面对各种类别的就业网站,到底选择哪个才能真正便捷、及时获取完善的就业信息,这无疑是最让毕业生头疼的问题。正因如此,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需要一支有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懂得信息技术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人员队伍。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并能够相互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最大化地发挥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中75%的同学在回答对学校网站有何不足之处时提到,学校网站招聘信息没有很好的分类,缺少与其他高校招聘信息的链接。
同样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现在用人单位除了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社会人才市场等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据最新数据统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招聘的企业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0%。实现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关键在于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而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就为两者架起一条跨越时空的信息高速公路,减少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毕业生的应聘之间不必要的限制,促进双方更广泛的交流,提高了双向选择的效率[3]。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高校加强就业网络平台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网络平台是校党委工作部、学生处于2007 年组织建立的,主要服务于应届毕业生的相关就业工作。平台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就业通知、新闻动态、企业需求、就业市场、校园招聘、下载中心、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及工作流程。从平台成立至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发展完善、从内容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对高校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从2008 年开始提供职前教育在线测评系统,让学生通过测评报告提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的岗位和职业类型。从2009年起学校通过就业网站发布春秋季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邀请函。作为每年两次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它们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就业渠道,扩大了高校宣传,提升了高校影响力。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在平台构建和后续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信息量少、信息不全面和访问人数少、网站点击率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网站页面内容繁杂,目标筛选困难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将就业信息笼统地分为政策法规、招聘信息、就业指导等几个大模块。分类粗略,信息发布杂乱不堪,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查阅信息造成不便。例如南财就业指导网站页面有就业通知、校园招聘、企业需求、就业市场几个目录,学生需要多次点击,才能从中慢慢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对招聘岗位的具体需求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如实习岗位招聘、全职岗位招聘,无法从招聘信息的标题上进行判断。另外,网站未提供搜索功能,导致获取有效信息效率低、容易疲劳,失去耐心。长此以往,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信息网络关注度将大大降低。
一般情况下,网站设立应该方便以下三类人群:一是学生。能否方便快捷的在就业网站上找到想要的信息,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是老师。高校依托此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快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信息发布、流程办理、就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使老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就业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高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提供信息支持。三是用人单位。通过就业指导网络平台,招聘单位可以快速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与高校取得联系并发布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建立起快速沟通渠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类使用人群,就业指导网络平台提供的帮助都很有限,需要进一步优化。
2. 网络就业信息量偏少,点击率低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以服务本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一般仅发布针对本校毕业生专业的招聘信息,忽略了对校外其他就业信息的搜集,尤其缺少其他高校招聘信息的链接。学校网站浏览人群多为本校学生,受众单一,网站点击率上不去,也不利于网站的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笔者统计了南财就业网站2013、2014 年9 月份、10月份、11 月份发布的就业数据,从表1、表2 我们可以看出2013 年和2014 年就业信息量和点击率偏低。
高校每年的下半年到年底是学生就业高峰期,同时也是高校发布各类就业信息最多的时期。从这两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每年毕业生人数近3800人,而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显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且招聘岗位相对集中在学校的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管、金融等,其他专业需求相则对较少。观察信息点击率发现,各类信息点击冷热不均。学生点击率高的主要是一些银行举行的校园招聘会。绝大部分信息点击率在200-500 之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站关注度比较低。由于本校就业信息平台的信息资源不丰富,无法满足求职信息需求,学生转而去关注其他大型人才网站(如58 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或其他高校的就业网站,对本校网站的关注度大大降低。网络浏览人数少,学生参与度低,信息资源利用率差,阻碍着用人单位通过学校就业信息平台物色到满意的人才,导致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无法形成长期良性的合作关系。由此,用人单位可能会减少甚至取消对学校的人才需求。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3. 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未足够重视,资源投入不足
南京财经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000 余人,硕士研究生1200 余人,共约1.7 万人。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却只有7 人。其中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没有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工作内容大多限于日常事务的办理。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更是匮乏。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涉及面很广,人手不足,加上每天接受学生咨询和处理用人单位招聘就已应接不暇,使其无法对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进行优化。网络平台需要强有力的后台网络技术支持。而现实却是,高校在就业网络建设时成本通常很高,后期硬件支持持续投入不够,在就业网的推广宣传和运营维护中力不从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协调、部署,各学院具体落实完成的形式。学校其他部门并未参与其中的日常事务。学校总体上对就业工作未有足够的重视,校内资源未充分整合,后续投入严重不足。
4. 就业信息平台单向交流,缺乏互动
毕业生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寻找就业信息,寻找满意职位,其构建不能只是大量信息不作任何处理的堆积,而应提供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和个性化的服务去满足广大毕业生求职者的不同需求,这样网站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网络平台开通在线咨询、档案查询、网上面试等交互性强的服务,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与服务。目前,南京财经大学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还未对学生关心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整个网站页面沉闷,功能单一,缺乏互动,就业平台成了纯粹的信息发布平台,而学生更为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
(二)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1)外部挑战: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缓慢下行,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大量缩减,加上2015 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 万,人数众多,就业形势严峻。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整体市场需求层次降低,需求量整体偏少。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单位用人成本的上升,客观上也会减少需求。就业工作压力巨大。
(2)校内挑战: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的省属高校。总体文科生偏多,专业冷热不均,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女比例约为3:7,女生人数多。从会计学院今年9月份到目前,共有25 家单位要求推荐毕业生,其中80%的单位明确要求推荐男生。女生就业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人数众多,事务性工作量大。如何快速高效做好各项工作,是目前正面临的现实挑战。
(3)工作理念面临挑战:原先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单一,往往局限于做好毕业手续办理、信息发布、处理日常事务就可以了。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90 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必须适应新情况,采用新媒体手段,多方位、多渠道去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升就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平。对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工作主动性和服务意识要求提高,原先被动处理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要发生变化。
三、构建新平台的建议
(一)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就业工作队伍
随着每年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就业工作队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范围,从制度、投入上提供保证,加强学习和培训,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要求[4]。学校内的资源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优势,图书馆数据管理的信息优势,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充实就业人员队伍,缓解各种人员紧缺的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案。
(二)合理规划平台布局,完善目录分类体系
整个页面内容不要过于庞杂,分类清晰、明了。让使用者能够快速寻找到需要了解的信息内容。可以按照网站使用的三类人群分别设置进入口,合理有序地分类各自关注的问题。尤其对学生群体来说,就业信息的分类是最受关注的,招聘信息可以按照实习招聘、全职招聘、职位推荐、宣讲会、招聘会等分类。用人单位入口可以快速发布招聘信息,校园信息库可以进行筛选、匹配,让学生和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选择。高校老师入口可以把日常事务信息化、流程化,提高工作效率,更多关注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网站采取的这一分类设置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三)改变网络平台单向交流,增加在线服务功能
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除了信息足、更新快外,还应该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毕业生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增加在线服务功能越来越成为网络服务的重要环节。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学生比较关心的事项,如在线查档功能、报到证查询、在线咨询等必须尽早得到解决。可以将历年来毕业生档案去向整理成数据库,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查档;另外也可以将历年来毕业生找工作时比较关注的问题整理出来,规范成简要的流程发布到平台上,方便应届毕业生随时查阅。另外也要特别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可以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栏”等栏目。一方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3]。南理工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可以借鉴。
(四)积极做好就业指导部门官方微博、微信等信息新平台的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适应新时期学生需求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学校就业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并能将一些个性化、服务性强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利用好官方就业微博,与各类招聘企业互动,与学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把招聘活动、招聘信息、招聘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好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平台,把各类就业信息宣传给广大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政策,积极就业[5]。针对学生群体中APP 应用广泛,可以下载手机客户端,直接与学生手机信息快速连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南师大提供手机APP 下载客户端,方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
(五)加大就业平台宣传,重视网站外部效应
学校就业指导网站点击率高,说明网站关注的人多,获得信息需要的人相对就多。尤其就业网站得到在校生的强烈关注,真正发挥网络效应,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有裨益。高校应在校内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让学生知道、熟悉、了解进而关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就就业指导内容而言,应针对不同年级就业工作的重点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得到丰富的资讯、学习的机会,形成持续长久的关注。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与其他人事、人才网络或企业主页进行友情链接,提高本校就业信息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的影响力提高了,就会有更多的用人单位关注到高校和高校的毕业生,无形中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六)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毕业生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反馈,高校可以通过邮件、QQ、校内人人等方式与往届毕业生之间进行就业状况的反馈,以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提出意见或寻求帮助。高校将反馈回来的信息,统计和分析,为毕业生量身定做“薪酬能力分析”“职业发展分析”等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提供很大帮助;第二、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高校不定期地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让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或者座谈的形式来进行信息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信息,高校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热门专业,从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保证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和经济不脱节[6]。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发挥其优势功能,同时也要注意新媒体手段运用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加强信息的审核,更好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9017/5403053.htm.
[2] 李佳佳.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5):125-127.
[3] 万文娴.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探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3):68-69.
[4] 陶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13(21):12.
[5] 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J].中国市场,2013,736(21):105-106.
[6] 李波.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新媒体,2013(11):63-64.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