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上海市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初探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71次
  • 评分4
  • 76
  • 0

成丹 陈敏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 200231)

摘要:以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和毕业生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就业服务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构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39-03

作者简介:成丹(1981—),女,湖北荆州人,硕士,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社会教学。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就业服务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联系着学校和企业,联系着学生和职业。

研究背景

上海市率先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2003年,上海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32%;从2004年起至今,上海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8%以上,并且部分专业实现了100%就业。上海市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居全国首位,受到了教育部表彰。但就业率只是反映了毕业生在统计时间段内能够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数比例,并不能说明毕业生进入岗位后的稳定状态、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也不能表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能持续发展。所以,高就业率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就业率高,就业稳定率并不高

在就业率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对所在学校近六届毕业生3个月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三个月内被辞退”的学生数来反映就业稳定率。

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作为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个月内被辞退人数”在就业人数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同时,2008届毕业生中20多位在3个月内被辞退的毕业生,经过二次推荐后能够全部参加工作;2013届要求参加工作的有361人,3个月内被辞退的人数有90人,并且有的学生经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推荐都被用人单位辞退。近几年,类似情况有增长的趋势。

(二)就业率高,企业满意度并不高

笔者通过学校就业办向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36家企业发放了《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收回36份。问卷主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详见下页表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

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主要征求企业对学校教学内容及就业工作的意见,多数企业都提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希望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相关的知识能力教育,使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希望学校能帮助学生取得上岗证书,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等。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上海市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中职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都在对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流程

传统模式下,上海市中职学校的学生完成三至四年的学习后,除小部分升学的学生,剩余的学生都由学校就业办公室的专职人员负责完成联系工作、安排面试、签订协议等事项。传统的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流程见图2。

(二)存在的问题

就业工作与学校招生和教学工作脱离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基本是由学校就业部门单独作业来完成毕业生的工作推荐、面试及签订就业协议等内容。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教学工作是脱离的。就业工作极少关注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教学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会导致推荐工作中学生专业与岗位匹配不当的情况。就业工作也极少关注招生专业的人数分配,会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相对于市场岗位需求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就业工作缺乏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只负责学生从就业推荐到签订就业合同的过程,就业部门通常在面试前或上岗前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说明。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盲目就业,学生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不适合这份工作,就会出现工作态度消极、懒散、甚至不遵守企业规定的情形,导致就业失败。

就业工作缺少对用人单位的回访 传统的就业工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简单,只是为了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因此,只注重联系工作前的沟通,而忽视了对进入企业的学生的情况跟踪。这样导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不利于学校修正人才培养教学方案;一旦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失业,更会导致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中断。

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构想

(一)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见图3。

(二)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重点

就业工作定位准确,工作目标明确 如图3所示,新型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目标明晰,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和企业进一步合作的催化剂,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明灯。作为学校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就业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学校招生部门和教学部门,让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招生配置,并根据企业的需求改进专业教学,培养更加实用的技能人才。

就业工作内容增多,体系日趋完整 如图3所示,新型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将学校的职业指导、就业推荐及就业后的跟踪调查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就业工作涵盖三个主要板块:职业指导、推荐就业和毕业生跟踪。就业工作应使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变得连贯,因此,在原有的职业指导环节中增加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增加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困惑和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的心理指导环节;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岗前教育,确保学生第一次就业更加有效,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就业工作应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持就业后的良好沟通,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数据统计工作,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工作,做好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这样,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重点增多,与市场紧密吻合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就业工作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增加和转移工作中心。因此,新型的就业工作体系根据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将成为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的变化趋势,逐渐引导学生积极到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创业教育”,多方面创造条件来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创业活动,不仅实现自我就业,还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为根本改善社会就业状况做出贡献。

就业工作方法多样化,促进有效就业 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所有学生和社会的工作。新型的就业工作体系采用社会实践、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定期与合作企业举行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及就业工作的相关问题;积极采取家校联系的方式,增加家长对市场的了解,改变家长对就业的传统观念。只有多方面开展就业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构建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学校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新体系的构建。建立如图3所示的工作体系,学校需给予就业工作高度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对原有的工作进行整合和创新,并积极鼓励学校其他部门及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制定学校就业工作管理条例,建立督导和奖励机制。

第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工作应根据行业背景和生产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并扩大专业教学面向,不仅仅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变化做准备。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和规范就业师资培训,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懂得推荐、面试的工作流程,还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就业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由“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组成。“专职”教师主要是学校原有的就业工作教师,可推荐其参加上海市组织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培训班和相关课程,在原有的业务水平上进行提升;“兼职”教师则可以为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负责学生管理,积极配合开展就业工作。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环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专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考虑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多元办学模式,以此增加学生参与一线工作岗位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五,整合兄弟院校资源,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的完善需要所有的中职学校进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兄弟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传递和公布的信息,发布各个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信息,交流各个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为学生推荐一些就业培训方面的信息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睿,黄育云.就业结构的趋势分析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4]朱凌云.高校学生工作反馈系统的优化及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