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微课教学正文

中学课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较阅读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7-10-28
  • 阅读量1004次
  • 评分4
  • 58
  • 0
王少辉

正如菊象征傲世, 竹象征高节, 牡丹象征富贵一样, 荷花象征着圣洁。我们中学课本里也有三篇以荷为题材的散文: 宋朝周敦颐的 《爱莲说》 , 明末清初李渔的 《芙蕖》 和朱自清于1927年写的 《荷塘月色》 。这三篇文章都通过描写荷的形状、 香气等方面, 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能事。但它们在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上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 文章的立意不同

周敦颐在文中称: “莲, 花之君子者也。 ” “君子” 是古人对品德高尚的人的称呼。作者颂扬莲花的品质,实际上是颂扬高尚的人格。所谓 “出淤泥而不染” , 意思是君子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谓 “濯清涟而不妖” , 意思是善于自我修养, 不妖艳媚世; 所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言外之意是说君子胸怀宽广, 通达事理, 行为正直; 所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视而不可亵玩” , 是说君子的美德和声名, 尊严和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可亵渎。

朱自清却着笔 “轻淡” , 着意于 “静美” 。因此他写的是, 作者陶醉于这种神奇的境界, 心里浮起一缕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是暂时的, 蝉声和蛙声就把它打得粉碎 — —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 剩下的只是更加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于是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苦闷是社会造成的, 从而折射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相比之下, 李渔更是匠心独具。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 他曾说: “新也者, 文章、 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 因而文章一开头就宣明: “非故效颦于茂叔 (周郭颐的字) , 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 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此外,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自鸣清高, 乐于描绘花香, 不屑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 写一般文人所不写, 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二、 体裁的侧重点不同

《爱莲说》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用了以物喻人、 托物议理的写法。作者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具有坚贞的气节、 廉洁的作风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荷塘月色》 表现的是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 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文章交织着一层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的情怀。因而, 本文可归入抒情性散文。

《芙蕖》 却是重在说明荷不管在哪个生长阶段都对人类有无私的贡献, 因而作者从荷钱到荷谢的 “可目” ,荷香的 “可鼻” , 莲实与藕之 “可口” , 霜中败叶之 “可经年裹物” , 逐一说明, 但又是侧重于 “可目” , 详略得当,可归入说明性散文。

三、 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不同

《爱莲说》 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 “陶渊明爱菊, ” “世人爱牡丹, ” “予独爱莲” , 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 “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 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本文比喻也运用得很巧妙, 用菊花的抗霜, 借喻隐士的孤傲; 用牡丹的浓艳,借喻富贵人的庸俗; 用清逸的莲花, 借喻清高的君子。

《荷塘月色》 描写荷花则主要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成 “亭亭的舞女的裙” , 荷花比成 “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 而荷香就更妙了,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作者从视觉、 嗅觉、 听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荷塘的美景。并且本文描写的荷塘, 是月色下的荷塘; 描写的月色, 是荷塘上的月色, 二者相映成趣, 更见风姿。

《芙蕖》 则采用顶真、 拟人的修辞方法, 如 “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 ” “莲下生蓬, 蓬中结实, ”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 使得文章琅琅上口, 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 更见形象生动。

四、 语言上各有创新

《爱莲说》 咏物精工, 形神兼备。在短短的120字的小文里, 既有对句 “出淤泥而不杂, 濯清涟而不妖” ,又有散句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至今我们还经常引用, 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荷塘月色》 语言干净洗炼, 表现力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了许多叠字的形容词和状词, 如 “淡淡的” “田田的” “亭亭的” “脉脉的” “阴阴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及 “隐隐约约” 等等, 使得行文的气势变得雍容舒徐, 不至令人读时感到躁急和逼迫。

《芙蕖》 语言清新明白。作者在 “可人” “可心” “可口” 的一般说法上, 自己仿造出 “可目” “可鼻” 等新词,整齐地、 形象地、 眉目清楚地举出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 别具一番情趣。而且作者能广泛运用民间口语词汇, 通俗易懂。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三篇文章虽题材相同,对荷花的感情也都很深厚; 但写文章的目的不同, 写作时间及背景不同, 描写的着重点不同, 文章所显示出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因而写文章在选好材料时, 应注意立意的深刻和语言的得体。总之, 这三篇文章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学习。

作者单位: 福建南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