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 调整职能
以环评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是重庆市环保局下属的事业单位。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通过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职能,适应新形势,将评估中心的定位从“面向社会的环境咨询”调整至“为行政审批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工作重心也从“项目评估”调整至“全市环评质量考核及技术监督”上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工作重心的调整,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环境技术支撑。
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评估工作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反而是优化项目建设的“调节器”,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和投运提供基本保证,可以有效避免项目因盲目上马后无法满足环保要求而造成的损失。但原有的技术评估工作方式在“简政放权、服务发展”的大背景下,存在着需要向企业收费、服务时间长等问题。对此,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结合国家、地方的一系列要求,大刀阔斧地对评估工作进行调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减免审查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区县环保局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将由重庆市环保局及部分区县环保局审批,且经评估中心进行技术审查的建设项目的审查费用,改由市财政承担,不再向企业收取,企业在技术审查过程中不再支付任何费用。这不仅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优化了支付过程,让审查过程更加便利。
提高审查效率,保障项目进度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转变思路,在提高审查效率,压缩审查时限的同时,促使环评机构缩短环评时间,使项目环评进度进一步加快。一是建设全市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系统,全面实现项目技术审查网上申报。自开通网上申报以来,共有530余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效减少报件往返次数,为企业平均节省时间3~5天,项目技术审查申报一次性受理成功比例从75%左右提高到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报件由于要件不齐、资料不全、“跑两次路”的难题,切实保障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企业“少跑路,少花钱,多办事”。二是报件流程大幅度优化。企业通过会商系统提前报送所有资料的电子版,并了解相关要求程序。将相关纸质文件送至评估中心后不再需要履行其他手续,在2~3个工作日就可以安排技术审查会议,比以往程序可节约近一半的时间。三是缩短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将技术审查会后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这样不仅压缩了整个环评阶段的时间,更倒逼环评单位在环评文件编制的全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开展项目跟踪,超前服务项目建设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宏观层面着力于服务和支撑经济发展,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能够顺利落地。参考国家及全市2015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跟进,掌握进度”的思路,建立台账,主动跟进项目情况,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环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依托技术优势,发挥平台效益,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提供高效、优质的技术支撑,确保审查、审批质量不下滑,共同抓好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优化技术服务,为行政审批把好关口
随着环评调整、改革的新形势,国家层面,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国家高速公路、汽车、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地方层面,重庆市环保局已经发布了最新的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目录,各级环保行政审批压力不断加大,评估中心将切实采取措施,转变工作思路,抓好技术审查工作,为重庆市环保局及各区县环保行政审批做好技术支撑。
加强技术管理,为区县提供监督指导
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区县在技术审查过程中完善审查程序,掌握审查要点,并且强化与中心的沟通交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同时,为了使审批权限放下去后区县能接得住、管得好,还要严格区县环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全市环评审批质量稳中有升。
一是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体系。环评文件质量监督工作的抓手在于环评文件质量抽查,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在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抽查程序规定”,从规范程序、明确责任、过程控制、跟踪整改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抽查的具体步骤、问题反馈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以确保抽查工作的规范、客观、公正。
二是全面加强抽查工作的力度。从数量上,实现全市各区县、各环评机构的全覆盖;从质量上,采取多样化的抽查方式,按照专家审查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对环评文件进行质量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结论准确。
三是强化抽查工作的结果应用。坚持检查与指导、整改与落实相结合的原则,对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存在重大问题的环评机构依照信用管理办法记分处理。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区县环保局和环评机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积极进行跟踪管理,做到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处理问题”。
致力开拓创新,为“三同时”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三同时”过程管理,是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更好地为建设项目及环境管理服务。熏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受市环保局委托,开展了多年的设计备案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总结、梳理“三同时”技术审查实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完善“三同时”环保设计备案工作,增强环保设计技术审查力量。创新试生产现场核查工作,有效减轻和预防项目试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环境风险。开拓环境监理管理工作,按照要求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利用技术及资源优势,全面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业务培训与指导,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引导全市环保技术行业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措施,全面加强机构管理
环评机构管理是新形势下评估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强化环评机构日常监管,落实环评机构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完善机构管理制度。以《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为基础,制定更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制度,促进环评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从源头抓好环评机构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好环评机构现场检查。组织人员完成在渝注册的37家环评机构的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资质”“人员”和“质量”三大方面。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环评机构及时整改到位,形成“检查有结果,问题有反馈,整改有效果”的良性循环。
开展培训交流,着力强化业务指导
一是加强培训学习。通过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流的环保从业队伍。每年均协调环保部、重庆市内市外专家,为全市环保从业人员开展各类环保技术专题培训会或研讨会。二是加强技术总结。定期编制完成环评管理文件汇编、各类项目技术评估要点,并免费向环评机构、管理部门发放。针对环评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时约谈机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有问题的环评文件逐步建立跟踪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学习交流平台建设。通过编印评估工作动态,建立网站、QQ群等多种形式,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及时传递最新的环保法规、政策、规范、标准以及工作动态。
注重培养管理,致力专家队伍建设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致力于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的建设,真正打造一支“用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专家队伍。不断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多方吸纳各类专家参与环评技术咨询工作。经过多次筛选和不断优化,目前,重庆市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已吸纳343名知名专家,涵盖了环境影响、工艺技术、环保治理、清洁生产、技术经济等各领域专家,为全市环保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抓好专家库建设,培养吸纳优秀人才。建设“专家之家”网络平台,建立电子化、信息化的专家库系统,推进专家管理工作升级。做好专家库的更新、续聘等工作,实现专家动态进出、有效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吸纳紧缺优秀人才入库。强化专家培训教育,做好新人库的专家培养,定期组织专家培训、座谈、交流,进一步提高专家职业素养。
二是注重专家考核与奖惩,明确专家工作权责。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专家管理方面始终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技术人员对专家在日常审查活动中的纪律遵守、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方面表现进行考评;另一方面结合各区县专家使用情况,报备、了解、掌握专家在全市的履职情况。对专家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作为续聘或者相关工作的依据。
三是细分专家子库,分级分层管理。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不断拓展专家管理工作外延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分类别、分项目的分层分级管理模式。根据专家综合情况,按照“核心、紧密、外围”的思路实现分类管理。在现有专家库、备用库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类别再分门别类建立子库。
基于交通信息卡技术 加强“黄标车”限行管理
文/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 2013-2017年)》中关于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限期淘汰“黄标车”的要求,促进“黄标车”淘汰更新,保障机动车增长所需的环境容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3年,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主城区限制“黄标车”行驶的通告》(渝府发[2013] 56号),在主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内(含)所有道路以及渝都大道(人和立交至双凤桥立交路段),从2013年9月1日起,每天7:00至20:00,禁止“黄标车”行驶。从2014年9月1日起,全天禁止“黄标车”行驶。启动“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根据重庆市政府要求,市公安局负责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而“黄标车”限行管理路面检查具有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以识别、取证困难等问题,“黄标车”限行执法工作遭遇瓶颈。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黄标车”限行执法,重庆市经信委、市公安交管局、市环保局启动“基于‘重庆交通信息卡’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2013年9月, 《利用重庆市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方案》通过专家审定,该系统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每年系统的使用部门通过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向项目建设单位支付运行维护基本服务费。建设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
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重庆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信息化试点、智能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和重庆市重点推广应用项目。该平台充分融合射频识别(RFID)、IC卡、视频、微波等成熟技术,实现车辆驾驶证、行驶证、车牌的电子化,已累计发放1100多万张电子卡。
利用该系统动态采集全市城区主干道、内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交通信息,可提供多纬度、可量化的交通大数据,通过采集的实时道路通行数据,支持车流统计分析与预测、动态交通诱导联动、车牌防伪、道路交通管控稽查执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组织、指挥和控制水平,强化交通或车辆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系统还服务于全市路桥通行费、车船税、养路费的征收管理,在全市1200多个收费车道,所有车管所、车检站、停车场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由“环保标志电子登记系统”、“黄标车”(电子牌)信息复合采集点、环保标志信息数据库系统、“黄标车”动态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交通管理局执法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系统通过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机构增设手持RFID设备,在电子车牌中录入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通过道路RFID信息采集系统全天候自动取证,实现机动车环保标志数字化及防伪,对进入限行区域的各类车辆进行跟踪与控制,精确掌握渝籍“黄标车”进入限行区域的情况,通过市环保局“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公安交管局“交通执法系统”的信息交换,实现“黄标车”限行管理的自动化、动态化和精细化,可以避免“黄标车”限行管理中路面检查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辨、取证困难等问题,有助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2014年4月,经多次协商讨论,重庆市公安交管局、环保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系统建设推进工作会,会议就系统建设及使用达成一致意见,并与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利用“重庆交通信息卡”(电子牌)项目实施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合作协议》。
2014年以来,重庆市环保局、公安交管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系统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外场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2014年9月,“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试运行,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黄标车”明细,2014年9月至今,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累计14871车次。
利用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
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关于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要求,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重庆市将利用“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一是充分利用“‘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黄标车”限行管理工作,协调公安部门加大对违反禁行规定“黄标车”的执法力度,促进“黄标车”淘汰,保障机动车增长所需的环境容量;二是制定“重庆市2015-2017年‘黄标车’淘汰方案”。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淘汰计划,确保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任务。
今后,重庆市的黄标车淘汰工作将按照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以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为依托,不断完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努力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动态化、精细化运行,尽快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任务,使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努力让重庆蓝天白云永驻、绿水青山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