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环境生态正文

大洋洲湖泊水环境保护与管理

  • 投稿菲斯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30次
  • 评分4
  • 22
  • 0

文、图/ 李贵宝1 王圣瑞2

大洋洲陆地面积为897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人口为2900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0.5%,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但各岛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有14个独立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发达,其它岛国多为农业国,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也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其次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占据了大洋洲将近86%的陆地面积,所拥人口超过整个洲的80%,同时GDP也是整个洲最高的,是大洋洲内最发达的国家;其次为新西兰,人口仅占澳大利亚的19%,而GDP竟超过了澳大利亚GDP的11%。

大洋洲水资源与河湖信息

大洋洲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域,内陆区(主要为澳大利亚大陆)水资源极少。大洋洲中其他岛屿的水资源比澳大利亚丰富,大洋洲全部岛屿水资源总量为2040km3,径流深为1610mm。澳大利亚水分不足,每年缺水1440mm,而其他岛屿每年有盈余水量1270mm。

与其它洲相比,大洋洲河流显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且水量较少,雨季水量暴涨,旱季有时会断流,大多不利于航行。主要河流有墨累河及支流达令河、罗珀河、弗林德斯河、克鲁萨河、吉尔伯特河、怀卡托河、拉克伦河、马兰比吉河等。所有河流几乎是终年不冻的,河流补给来源主要靠雨水。大洋洲外流区域约占总面积的48%,墨累河是外流区域中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内流区域(包括无流区)约占总面积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及西部地区,主要内流河均注入北艾尔湖(Lake Eyre)。整体上讲,大洋洲可分为大陆地形和岛屿地形,海域面积较大。陆域水系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约占整个洲的60%以上。

大洋洲大陆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形成若干地下潜水,总面积可达260万km2,占据了近1/3的大陆面积。其中占整个大洋洲大陆面积的22.6%的为大自流盆地,面积为173.5万km2。一年当中,盆地可供给水资源1.99亿m3,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其次还有好多含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和氯化钠的热水井,虽不适合农业灌溉,但是为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和北部地方的干旱牧区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饮用水源。

据资料显示,世界上面积在100 0km2以上的湖泊约有146个,其中大洋洲占4个。淡水资源总量为2390km3,每平方公里为26.7万m3。与其他洲相比,大洋洲湖泊较少,大陆上的湖泊多为咸水湖。根据在谷歌地图中不完全统计,在海拔20m以上距离基准下,统计得出大洋洲湖泊数量为186个,其中54%以上的湖泊位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湖泊数目为43个,占湖泊总数的23.1%,其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近21%的湖泊数目。

大洋洲最大湖泊,即澳大利亚境内的北艾尔湖(Lake Eyre),面积最大时(注满时)为9500km2,其分为北艾尔湖和南艾尔湖,两湖之间是狭窄的戈伊德水道,其水量随降水而变化;大洋洲最深湖泊,即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山区的马那普利湖(Lake Manapouri),深达443米。

大洋洲湖泊水环境现状与治理措施大洋洲因其特殊的地势、地形条件,湖泊水环境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盐碱化、内涝等,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较小,整体上处于较好水平,湖泊旅游业也相当发达。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曾经在河流上表现明显,特别是澳大利亚的达令河(Darling River),在1991年,爆发了史上极为严重的“水华”事件。据统计,1991年到199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达令河水系共发生162次水华,其中84次造成了不良影响。1991年底发生的极为厉害的“水华”事件共绵延1000多公里。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处理水环境污染问题上极为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大洋洲部分国家的湖泊也有富营养化问题,如新西兰湖泊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据2005年到2009年对全国134个湖泊的监测调查得出,约有44%的湖泊存在富营养化甚至更严重的营养化问题,只有约33%的湖泊有轻度营养化现象。这更加说明了新西兰湖泊水质正在不断下降,水环境问题在日益恶化。对比新西兰划分的两个岛—南岛和北岛,北岛湖泊水质更加恶劣。然而,相对于一些富营养化严重国家,新西兰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却显得不值一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湖泊,多分布于群岛上,数量较少,面积也较小。在湖泊水环境问题上表现并不明显。

针对大洋洲湖泊出现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分别针对政策、工程、教育等,形成了完善的治理系统。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针对水华问题而组建的藻类协调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该州的水质富营养化和水华的防治管理,分别从截源、治污、监测、宣传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有效遏制了水华蔓延,同时大大提高了民众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注重保护水环境健康。

在政策上,大洋洲采取措施较完善且有力,如新西兰许可证制度。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市于1991年成立水务局,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对湖泊水进行勘测质检,水源符合水质标准后,政府颁发取水许可证。许可证颁布,使水资源利用变得高效,同时对维护水环境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在技术层面,澳大利亚建立藻类毒性数据库及病例研究;实施慢速砂砾过滤及贮水池沉淀法,以保证安全供水;新西兰针对陶波湖,通过财政奖励和免费咨询,建立截氮项目,研发并应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调整技术,家庭生活废水小单元处理技术,硫酸铝和沸石沉积物覆盖控磷技术等。

大洋洲湖泊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利用及管理机制

大洋洲在湖泊水资源管理中成就卓越。政府注重效率与效益相结合,如澳大利亚实行政府管制、农场主按配额有偿使用的原则,各取所需地向水资源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购买,同时所收取的水费大部分用于供水渠及输水管道的改造。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且实行的因水、因作物精确灌溉,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法律政策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新西兰针对水资源管理,制定的主要依据为1991 年由新西兰国会通过的《资源管理法》及后期修订版。这一大法的出现,使得区域政府和地方能够进行有效的、统一的、有步骤的政策指导。其中规定的水资源利用许可制度,分别从取水、用水、排水方面进行规定,要求严格且有固定许可期限。澳大利亚法律规定用户不得私自建坝、打井灌溉,对地下水资源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在灌溉用水方面,水资源管理机构根据农场主拥有的农用地面积确定用水配额,农场主在用水配额范围内可申请用水。同时,政府允许不同用户之间相互有偿转让用水额度,实行水资源商品化,即通过市场调节配置水资源。

大洋洲国家水资源管理普遍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体制,各自分工,各尽其职。如澳大利亚,水管理大体上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但基本上以州为主,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社会与民间组织参与管理。水资源理事会成立于1963年,是该国水资源方面的最高组织,由联邦、州和北部地方的部长组成,联邦国家开发部长任主席,理事会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从下属各水管理局以及有关的地方其他政府机构中抽调人员组成。理事会负责制定全国水资源评价规划,研究全国性的关于水的重大课题计划,制定全国水资源管理办法、协议,制定全国饮用水标准,安排和组织有关水的各种会议和学术研究。州与州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实行自治制度,将水权下放,由原来的联邦制到州政府制,再到最后的公司经营制。公司为区域提供水利服务,并在征求用户协会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供水政策,分配配额,确定水价等。同时,综合协调水资源与自然环境、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等各方面的关系。

新西兰水资源归中央政府所有,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地方政务会,水环境保护机构是新西兰环境部及各地区环境部。许多其他政府部门,如能源部、农业和渔业部、林业部、土地和测量部等,也可以直接发布涉及环境事务的命令和规章。各级及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便于完善落实。

政策措施

大洋洲对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从水价、水质、水量方面进行。如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水价政策、节水措施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程管理体制和水权管理体制的变革,对水价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实行的新政策为消费者根据其用水量的排污量来付费。其中排污基本服务费较用水基本服务费要高出许多,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在节水方面,澳大利亚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如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鼓励种树;鼓励科研机构对于节水技术的研究等。此外,还有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如严格用水配额,不得私自拦水;限值草坪浇水、洗车等用水。

新西兰,所有家庭和公共场所供给的自来水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用户所须支付的是污水排放和水处理费。购买纯净水、瓶装水都必须支付相当高的价格。新西兰对水环境保护的政策已深入人心。

总之,澳大利亚大陆与太平洋各岛屿是构成大洋洲的主体。大洋洲的独特不仅体现在气候特点上,还体现在人的智慧上。澳大利亚,虽四面临海,却是一个视水如战略性宝贵资源的国家。大到联邦政府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下到小学课堂中的课本,人人都在注意保护水环境健康,珍惜每一滴水资源。同时,对湖泊水环境治理方面,各级部门积极负责,从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到科研工作者对涉水因子研究,形成了完善的保护与管理系统,从而能够实现职责分明,各尽其职,完善落实。

新西兰,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注重保护,还注重效率,在有限的资源里创造出最优的价值,同时又不违背循环的原则,高价收取用水费和水污治理染费,再反过来将收取的费用全部用于治水及水环境研究工作中,保障了人民健康,也提高了人民的意识。

作者单位:1.中国水利学会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