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万
图/沈海滨
2014年12月,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还在寒冬笼罩之中,而跨越太平洋“对角线”的秘鲁首都利马却是艳阳高照、热气腾腾。圣博尔哈是利马市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个区,中心位置的军事基地平时戒备森严。但是在12月的上半月里,这个军事基地的南半部分却对全世界近200个国家敞开,不管是建交的还是没有建交的,不管是政府要员还是民间组织、新闻记者,上万人穿梭其中,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气候谈判。
当地时间1 2 月1 4 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0次缔约方大会(COP20)及《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大会(CMP10)在“拖延”近两天之后落下帷幕。弥漫着炎热和焦躁空气的会场里不少人禁不住鼓掌欢呼,并不是因为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大会,而是感慨这艰难的半个月终于熬了过去。
发达国家始终强调着减排目标;而发展中国家更希望在协议中落实技术与资金支持,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数不清的争吵和博弈过程中,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最后,达成妥协的前提,是产出一个“较弱”的文本,虽然这个文本为各国于2015年提交2020年之后的气候目标做出了进一步要求,这将是自哥本哈根会议后,又一次各国大规模集体提交中长期目标,应算是气候谈判中的里程碑。然而,利马决议的力度将难以保证各国气候行动目标与气候科学的要求相符。最终将核心的难题都留给了巴黎。时间虽然已经很近,但是这根“接力棒”的传递距离却还很远。
2015年,巴黎将会是第二个哥本哈根,也将会是拖不过去的一个“坎”,所有的悬念到那时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