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环境生态正文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发展方向

  • 投稿ido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67次
  • 评分4
  • 76
  • 0

文/柏成寿 崔鹏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意义,概述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实现由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理念的转变,从按要素、分部门管理向按生态系统完整性和集中管理思路的转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组织实施好重大工程,做好保护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自然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变异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

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价值。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材料的主要来源,是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固碳释氧、减轻自然灾害、减缓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生物资源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联合国为此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目前有193个缔约国,是参加国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2010年,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号召各国采取积极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也是联合国首次在环境领域将一个议题作为全球十年行动予以持续推动,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势起伏显著,河流湖泊众多,海岸曲折绵长,岛屿星罗棋布,地貌类型复杂,横跨多个气候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我国拥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高等植物35000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也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部分区域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恢复,8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趋势得到减缓。

发布实施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规划

颁布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实施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有关工作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10个优先领域、30个优先行动和39个优先项目。这些法规、政策、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成绩显著

在就地保护方面,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为补充的就地保护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区2697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2%。科学开展迁地保护,建立各类植物园230多个,收集保存了占中国植物区系2/3的2万个物种;建立了240多个动物园、250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和农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和编目

组织开展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评价和编目,初步了解了全国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的基本状况,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编制了《中国植物志》、 《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一批志书,建设了一批标本馆。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

成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务院领导同志亲任主席,研究部署生物多样性重大决策,统筹协调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运行良好。很多省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跨部门协调机制,有关部门也逐步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国际交流与公众宣传持续开展

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参与国际谈判和相关规则制定。开展中国一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初步调查分析表明,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我国生态系统质量低下,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和差等级的比例高。我国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全国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40%左右的重要湿地面临退化威胁。生态系统人工化趋势加剧,滨海自然湿地面积与自然海岸线快速减少。一些物种的濒危程度加剧,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为10.9%,脊椎动物的受威胁比例为21.2%,物种的灭绝风险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遗传资源丧失与流失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外来人侵物种危害加剧,初步查明我国已有外来人侵物种500多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工矿开发、资源开发、交通基础建设、城市建设等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态空间不断被侵占、被蚕食、被破碎,割裂了生境的整体性与连通性,降低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改革完善。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不顺,按要素、分部门管理,造成保护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效率低下,山水林田湖系统管理的体制尚未建立。二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完备,以资源保护法律为主,开发与利用监管方面的法律较弱,体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思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缺位,有效的财政保障和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尚未建立。三是严格的评价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在具体工作方面,还存在资源本底不清、变化状况不明、保护网络不全、保护基础设施薄弱、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2014年,总书记针对媒体报道青海省“砍”掉5%自然保护区让位采矿问题批示,各项整改措施务必兑现,要严格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督;针对秦岭北麓西安段违法建筑问题,要求务必高度重视,以坚决的态度予以整治,以实际行动遏止此类破坏生态文明的问题蔓延扩散。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张高丽副总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任务作了部署。

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挤压生态空间的问题将更为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境破碎化的问题更趋严重,生态脆弱、气候变化以及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合成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难度加大。今后一个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思路,按照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系统性保护战略,多措并举,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保护工作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在保护战略上,通过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由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变

抢救性保护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中,针对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生物多样性冲击大,亟需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集中分布区域采取的紧急保护措施。抢救性保护战略最重要的措施是快速划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各类保护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不仅数量增加很快,种类也不断创新,除了自然保护区之外,还建立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但也引起了一些问题,主要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建立轻管护;一些保护区是在未进行全面系统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情况下划建的,资源环境本底不清;一些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划定不合理,甚至将一些村镇和工矿企业划人保护区;不同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保护区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大部分还保持在看护的水平,保护区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我们要及时转变保护思路,由实施抢救性保护向新常态下实施系统性保护转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实现职责明确、权责一致,对自然保护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与保护,使保护地的各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保护体系上,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由要素管理向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转变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野生动植物具有物质资源与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过去我们更重视其物种属性和经济价值,忽略了生态价值,而且按照资源开发和物质生产进行部门设置,不同资源由不同部门管理。但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功能,要素管理人为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外,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2类,总数达到8800个,其中国家级接近3300个,这还不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毫无疑问,这些保护地的建立有力推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各部门根据各自分管的生态要素,创建不同的保护地类型、划建不同保护地,造成保护地种类多、数量大,不仅交叉重叠现象严重,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影响了保护效果。下一步,我国应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原则统筹规划,建立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相适应的保护体系空间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立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打破区域、流域和陆海界限,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系统整合,推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打破行业和生态系统要素界限,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形成对生态系统从山顶到海洋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生态系统健康。

在保护体制上,通过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部门众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主要是按行业和生态要素分类建立的,分属环保、林业、农业、国土、住建、水利、海洋、旅游、中科院9个部门和单位管理。多部门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人为割裂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且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影响了行政效能,更为严重的是权责不清,出成绩的事竞相争取,有责任的事相互推诿,一旦出了问题,分不清责任,严重影响了监管效果。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由一个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便于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和评估,确保了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完整性,提高保护成效。绝大多数国家都由环境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比如,德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意大利、芬兰、瑞典等。我国应参照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改革完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负责的保护管理体系。

在保护法治上,通过立法修法和严格执法实现生物多样性依法保护

我国发布了《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律,但其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比较欠缺。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于20多年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保护与管理的现实需要,有的规定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将“自然保护区法”列入立法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台。我国是世界上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遭受生物剽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惠益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丧失和流失的形势十分严峻。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依靠法治,要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同时,要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违规问题。

在保护任务上,要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重大工程夯实保护基础和能力

2014年生物多样性国家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将启动实施。关于重大工程,中央财政要率先保证资金,地方财政也要纳入年度预算管理。要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契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摸清家底;构建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实现动态监控;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与迁地保护能力建设,打牢保护基础;实施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合理补偿因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受到经济损失的有关居民。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生物多样性管理者、经营者及志愿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培育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采矿探矿、开山采石、水电开发以及核心区、缓冲区的旅游开发活动。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领会好、落实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作为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主要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2 (13):10-12.

[2]李干杰,创新机制强化监管推动自然保护区工作迈上新台阶[J].环境保护,2011(9):12-15.

[3]贾凤兰,生物多样性[J].求是,2010 (16):64.

(柏成寿系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司长;崔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