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洪强 张静 张伟
摘要 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外技术创新助推环保产业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面临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技术和产品研发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从跨越式发展、跟踪逐步提高、强化政策支持等战略角度,提出了未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术创新:环保产业;战略思路
环保产业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是在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要求基础上产生的,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扩内需、保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环境技术创新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从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实施相结合实现技术对环保产业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环境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三个影响因素。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环保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形势变化,紧紧依靠环境技术创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形成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技术、市场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三大基本驱动力,其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形成、分化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第一、二、三产业的依次出现和地位的变化,都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环保产业的形成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环境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环境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环保设备与产品的出现。随着环境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动环保产业的形成与完善,并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目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环保产业技术也不断进步。但由于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环保产业面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环保类产品的性能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创新贯穿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科学认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从工程、技术、生态理论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效果,通过新能源技术、能源清洁技术,新型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实现能源节约,污染减排。利用科技创新克服生态环境修复难题。通过绿色化工技术、生物修复技术、膜处理技术、重金属修复技术等环保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贯穿于环保产业的所有战略任务和全过程之中。发展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环保产品和装备制造业,推进信息化与环保产业融合,促进环保产业由大变强,需要科技水平创新;发展现代环保服务业,提高环保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样需要科学管理创新。只有借助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技术,壮大环保产业,才能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欧盟科技创新在低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经验
欧盟不仅采取多种经济措施来实施减排,而且大力加强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利用科技创新来应对污染减排与气候变化。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了两项大型“计划”,分别是欧盟框架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旨在从生物物理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另外欧盟还出台了专门的低碳技术行动计划,如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SET)。
美国科技创新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经验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布什政府于2002年推出了跨部门的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形成了美国完整的气候变化科技计划体系。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在增进对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的科学理解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能源部牵头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则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商业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每年的预算投入超过50亿美元。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气候变化技术计划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分别得到了1990年的《全球变化研究法》和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的授权。美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部署。特别是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革命,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包括出台“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2009年出台并于2011年更新的《美国创新战略》强调,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开发。该战略指出,创新的能源技术将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促进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
在环境与能源领域,日本已经拥有领先世界的高水平技术实力。日本注重发挥科技污染减排问题上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本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在2007年颁布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提出,日本将通过发展环境和能源技术,创造新的经营模式,使环境保护成为激发经济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008年通过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并将二者作为迈向低碳社会的国家技术战略。这两个计划规划了重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路线图,利用技术路线图,瞄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并通过大型研发项目的集中管理建立不受干扰的研发体系,综合推进创新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研究。
德国科技创新对低碳能源发展的作用和经验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首个国家性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其中气候保护领域在该战略中起着主导作用。200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广邀代表科学界、产业界及决策部门的利益相关者,编制了一份综合性的气候研究战略——《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为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设定道路。为加快气候保护方面的核心创新过程,缩短研发成果投放市场并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时间,德国联邦政府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动员民营部门的研究能力。例如,德国科技界和经济界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储存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创新联盟。
我国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的环保产业已经从以“三废治理”为主,成长为跨区域、跨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包含环境服务、废物循环再利用、环保产品、洁净产品四大领域。
据调查,2004年我国环保产业共有从业企业1.2万余家,从业人员153余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达到4500亿元。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8200亿元,从业人员200多万人。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23820个,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30752.5亿元,年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2000年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最近10年来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表明,技术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更加突出环保科技。“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投资30多亿元,力图解决我国水污染防治中面临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般技术与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的各个领域。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
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是我国环保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少,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二是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由于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推广应用。三是环保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以环境效益为主,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能从创造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出台更加实惠的政策,从而促进环保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技术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从国外经验看,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进程是针对不同污染物,依据技术成熟度,分阶段实施的,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环境目标和市场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技术成本是否能被社会所承受;二是不同阶段技术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早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后期的技术发展方向。而目前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在技术选择和认知上与国外四十年前相比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确定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时,应从“跨越式发展、跟踪提高、强化支持”的角度加以考虑。
“优先跨越式”技术刨新战略
“优先跨越”就是在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上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尽管环保产业的技术选择非常繁杂,但每次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依赖于一些核心、引导性的技术突破。近期,污水处理产业应以膜技术、材料和装备突破为牵引,辅以污泥脱水、源分离等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集成新一代污水处理产业系统,摒弃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污染物去除、水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分离的技术路线,一体化地解决水污染、水循环利用问题,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整体上带动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实现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垃圾处理产业应摒弃传统的以填埋为主的技术路线,在大中城市、东部城镇优先选择焚烧和资源化的集成技术,以厨余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和焚烧技术在装备、控制、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突破为引导,带动垃圾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垃圾处置和资源最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紧跟逐步提高式”技术创新战略
“逐步提高”就是在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环保目标,迅速抢占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强制性减排政策推动下,我国在烟气脱硫和除尘的技术应用和设备制造方面发展迅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环保企业。例如,除尘领域的袋式除尘技术、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和高效电除尘技术已在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烟气脱硫石灰石一石膏湿法主流工艺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几家大型脱硫公司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在脱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脱硝产业也已起步,目前有十几家公司从国外引进烟气脱硝技术,数家公司引进了催化剂生产线,部分烟气脱硝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国产化。
满足国家环保目标和治理重点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提高未来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其重点包括:第一,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由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复杂,综合性和集成性强,其研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环保产业竞争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一个重金属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国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染土壤数量多达数万个,可形成8000亿~1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在技术装备和工程经验方面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抓紧实施湘江等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示范,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我国今后大规模的污染土壤修复做好产业准备。第二,关键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环保材料是环保装备的基础和关键产品,也是环保技术装备的竞争力所在,我国在诸多高端环保材料生产中与国外主要供应商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包括高强度的膜材料,袋式除尘器滤料(PPS)的原料粉体,脱硝催化剂的原料等,这些材料国产化后可使治理成本下降约30%,具有明显的产业效益。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3000亿~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第三,关键装备的仪器仪表和控制技术。环保产业的竞争对精密仪器的依赖越来越大,我国在环境监控和采样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在线控制,垃圾焚烧安全控制等领域均需加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我国“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形成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强化支撑服务式”技术创新战略
“强化支撑服务”就是通过规划、政策、资金、人才引导、国际合作等,加强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规划上,需将环保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开发优先列为国家、地方和部门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贯穿于能源、工业、农业、城镇化、环境保护等各领域规划之中。
从标准体系上,创新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编制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并实施环保产业标准化推进计划。优先建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适用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等技术规范。
在体制安排上,要不断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大力培养环保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体系,不断开展环保技术的原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在创新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大重点工业企业绿色和清洁技术研发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从事节能环保创新技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对其进行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奖励,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环保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不断促进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减排的发展氛围与机制。
在国际合作上,要在正确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要做好技术选型、技术消化、技术后续开发三个环节,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抓好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对大型环保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国产化步伐,并逐步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提高环保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主要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韩涛.环境技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泵南大学,2006.
[3]李树,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J].开发研究,2005(4):35-39.
(蒋洪强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张静、张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