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物流管理毕业正文

山区县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77次
  • 评分4
  • 39
  • 0

王晓丽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要:县域城镇化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尤其是山区县级经济单位,乡镇的产业变革及信息化日新月异.相比网络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山区县域物流却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本文观察了电子商务时代山区县域经济的特点,并从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山区县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建立的措施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山区;县域;物流;区域经济;互动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88-03

县域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生产总值约为50%,是工业发展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受制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人口分散及地理环境复杂等原因我国县域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而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大大弥补了这些制约因素,给县域经济社会带来了机遇.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更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和运行.网络经济对传统农业、农村消费市场的改造如火如荼.淘宝网2013年的《县域网购发展报告》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2006个县域地区网购人数超过3000万人,消费总额近2000亿达到1790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87%.而时至今日,这一数字早已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同时,网络经济还推动了县域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一大批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涌现,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数量、营业规模、利润率及带动农村居民致富等方面都呈现爆发态势.这其中,山区县域的地理人文条件更加恶劣,作为网路经济核心的物流,发展极为落后,制约着山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建立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是山区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山区县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物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降低了要素流通的成本,交易和分工得以再更大的区域内进行,对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山区更是如此.但与平原地带相比,山区县域经济具有有特殊性,如工业发展空间有限,农副产品具有山区特色、经济集聚点分散且规模小等.

首先,基础物流建设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导火线.我国的大量经济落后区域集中在山区,尽管山区有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无法规模化、集中度不高、建设成本投入巨大等难题,山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在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山区各行各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

山区县域经济支柱是农业、初级加工业,主要依托山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农业物资产品和人员流动成本过高,不仅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也挤压了原本就已经很小的价值空间.因此,必须完善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包括外向的铁路、高速公路、仓储基地,内部的乡镇公路等,山区县域经济才能获得飞跃发展的基础.

其次,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是山区物流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物流的发展与生产制造产业的发展互相制约,“要想富、先修路”早已被印证,但物流发展需要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做支撑.山区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帮助农民和他们的产出走出大山,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山区县域经济仍然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区域内的生产制造产业停滞不前,未能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更无力支撑更高水平的物流服务.除了生产性物流,山区县级单位的生活性物流需求强烈,几乎所有的工业品,乡村居民都需要从外部购入,但矛盾的是消费能力远远不足.例如安徽省南部山区的一些乡村,随着80后和90后成为社会主导,大量外地求学和打工的人口定居在外,留下越来越少的老人和小孩,且数量逐年减少.因此村里的零售业也快速衰落,原本是农副产品丰富的山区,却出现了买菜难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消费市场的衰落,导致本地种养殖业、零售业的凋零,进而更无法支撑物流服务的维持.从根本是讲,山区物流的发展必须以生产性和生活性物流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基础,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生产和消费,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山区的农副产品受到注重健康环保的消费者的青睐,原产地直销直供成为市场强劲的号召力.无论在销售范围、销量、价位上都节节攀高,山区县域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性物流服务业水涨船高,县域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同时,山区居民的消费市场也随着网线的接入而打开,乡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快速释放,甚至在一些地区,山区县域人均网购消费额超过了城市.其原因在于一是县域零售业不发达,在产品款式、库存和价位上都与城市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居民,长年面对着价高物劣的痛苦.网络帮助他们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东西,无论是大型家电、建材,或小到新鲜日常用品.第二、农村人均收入提升后,自有运输工具、通讯设施齐备,具备了对外沟通和取送大件物品的能力.而且农村居民对物流时间相对不敏感,可以在取送货物的同时,规划其他事务.第三、山区县域网络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给生活性物流服务带来了机遇,例如大量农村出来的城市白领或打工者,为问候在山里的父母或亲朋网购寄回去,也是山区生活性物流服务的重要业务来源.

最后,物流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具有上限.

一方面,由于山区地理和经济集聚的特殊性,山区县域物流的基础设施及经济组织规模具有上限.物流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构成,单次运输的数量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则物流平均成本越低.而山区居民的分布呈现叶脉状,大量零碎的聚居点分布在分支上,且互相无法联通.山区的道路蜿蜒曲折,坡度高、弯道多、道路狭窄,车型速度缓慢,且大型车辆无法进入.这些痛点都大大提高了运输车辆的营运成本.而这些聚居节点的产出和消费都极为有限,无法支撑高频的物流服务.山区县域物流建设,包括道路网络、物流服务组织等应以较大节点覆盖为主,不可能无限扩展延伸.另一方面,山区县域经济规模的增长空间有限,物流业的发展最终将稳定在最优配置.山区县域经济规模受到建设用地、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持续无限制地增长.因此山区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会随着建设空间的饱和而快速衰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区县域物流发展与原生生产性、生活性物流服务需求互为掣肘,两者必须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共荣.

2 县域山区物流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建立县域山区物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即是要通过人为干预,建立起引发两者互相刺激,不断向上发展的运作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区物流与山区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先行,定点投入

山区县域经济开发与物流建设,需要根据区域内地理环境、经济资源、人口社会形态等进行统一规划,依靠人为循序渐进地引导而稳扎稳打.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工业及服务业的类别选择;优化乡镇、村落分布网络;设定自然环境保护的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中,如物流园区建设、农副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山区丰富的资源,需要运作开发,走产业化和品牌化道路,才有充足的动力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依据产业规划进行基础架构和设施的建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

2.2 产业下沉,围绕镇建设物流集散点

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单位是乡镇,但我国大部分山区乡镇的农业产业化落后,如生产加工企业少、生产服务发展水平很低.但镇与县的物流联通较好,为了充分利用镇及单位的物流优势,需要将农业产业化重点投入到镇及单位,在镇上进行加工半成品,甚至是产成品.

以镇为中心,建设物流及产业升级基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如某县山区的镇级单位,距离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每天的客运班次为从早上6点到下午3点,每一个小时一班.而各村到县城的客运班车仅有早上和中午两班.但从各村到镇大约10分钟到半小时车程,大量的面包车小货车穿梭其中.镇级物流企业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和加工企业作为其业务的主要支撑,而且可以集中来自各村的日常物流需求,打包整合后统一外发.物流、加工企业的落户,也将促进镇上的人口规模的提高,贸易个体户、大型超市、餐饮娱乐企业将有足够的消费市场作为支撑,促进市场的多元化繁荣.

2.3 优化聚居点分布,降低物流建设成本

山区村落的分布网络如树叶的脉络,沿着水系扩散到各个山涧间.村落居民少则十几户,多则几百户,但单点的规模都不大,且山地严重分割,种植和养殖都呈现麻雀模式,虽小,但五脏俱全,例如南方一户普通村民的经营的产品包括茶叶、桑叶、油菜、菊花、大豆、芝麻,年收入都在几百至几千元之间;养殖包括个位数规模鸡、鸭、猪等.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整期.加上外出打工带来的人口迁移,实际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和劳动力逐渐流失.因此,必须对村落进行就近合并,整个人口和土地,引入机械,依托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着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的种养.同时,有效减少物流、仓储和生产节点,以利于物流服务的开展.

2.4 推动经济电子商务化,提升物流服务效率

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价格敏感度较高,因此需要基于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安排生产和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即是很好的信息互动渠道.目前山区村级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手机信号、固话的全覆盖,农民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已经十分平常.有些相对发达的村落甚至联通了宽带,镇级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就更高了.因此,镇级单位可以对辖区内的特色产品进行品牌化开发,统一对外的名片,包括商标、包装及工艺.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镇区的官方网店.个体户也可以自由经营,但必须使用统一的商标和标准.通过网络发布农副产品生产信息,做好销售预定和产量预估.根据产品的新鲜度,从原材料到最终零售的深加工产品,按照市场需求,科学分配不同类型产品的比例,从而实现有的放矢.与之协调,县区内的物流服务组织可以开展多元化经营,进而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进行资源调配,最大程度提升物流服务的效率.

3 山区县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互动发展的案例

山区县域经济与物流的互动发展,需要从政府规划层面推出刺激两者发展的政策及投入.以浙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为例,浙江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产业开发和物流建设同步进行的运作模式,并有效落实资金和项目的执行,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推上了腾飞的轨道.

浙南山区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痛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但同时,浙南山区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如广袤的森林及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及水源、大气涵养区的等旅游资源.此外,依托浙江发达的轻工业和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浙南山区县域经济极易形成以市带县、商贸互动、异地开发等多种发展模式.

浙江省于2012年出台了浙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政策方向,并从资金和招商上定点投入,为山区县域经济开发的引擎注入了最基础的动力.随着产业和城镇规划,一系列与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及生态旅游业相关的项目落户各个区县,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快速配备.例如"浙江省生态绿茶第一县"松阳,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来源于全县11万茶园及其衍生产业,吸收了全县总人口近三分之一从事茶叶产业.借助全国物流网,松阳县茶叶物流与区域外完美衔接,不仅链接区域内的11万亩茶园,更辐射周边如皖南、闽北等县市,甚至是江西、湖北、贵州、四川等省的百万余亩茶园.从而支撑松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产业生产和集散基地.

反过来,产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品种丰富、高品质的茶叶、专业开放的物流服务及其他配套产业,使得松阳的品牌响亮与全国各地,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进驻松阳.随之快速增长的是物流规模及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约10家规模物流企业,货物配载企业近20家,拥有货运车辆1200多辆,运力高达450万吨.在各乡镇、村建设物流点100多个.县内十几万茶农及全国各地几千家茶商从获益,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发展让山区居民尝到了硕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春雨,王亚静.六盘水市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

〔2〕黄竞.山区企业如何通过物流促进自身发展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2014(3).

〔3〕曹嘉晖,基于区位商的贫困山区物流需求分析——以万源市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

〔4〕叶伟媛.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建设——以丽水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