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习教学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梳理,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新授课,而复习教学是我们的薄弱点。分析当下复习教学形式,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更是对数学教学理念的提升。
关键詞:教学思路;现状;教学设计
一、复习教学在当今课堂中的现状
(一)复习教学的定义不明确
练习、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复习课上我们教师很注重练习的“量”,练的题目不少,却都是“换汤不换药”,学生经历“模仿→做→再模仿→再做”的过程,也许会提高成绩,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复习课教学设计单一
对于每个单元的新授课,教师会精心准备,创设各种情境,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但是对于复习课,我们大多会按着教材顺序上课,就像是流水账一样,难以体现复习课的重难点。
(三)学生的反思归纳习惯有待提高
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依赖的倾向,对于复习课,他们并没有高度重视,对于自己常错的题总是抱着今天错今天订正明天错明天再订正,而不是刨根问底的解决问题,更不会整理错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笔者对六年级总复习教学的一点尝试
无论从“数与代数”到“图形与几何”还是最后“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路走的有些坎坷,经历失败之后,对复习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明细复习教学思路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仔细查看教材,利用手中的教辅用书进行全面地整理,做到心中有数。教材中的题目看似很乱,但都有设计的意义所在,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学会挖掘内在的知识点。
(二)明确复习目标
总复习共学习了三个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可能性”。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分散交叉在各个年龄段,这就需要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完整地梳理,清楚每一课内容和每课知识点。
每一课中都有整理与反思,这是对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教师应注重这些问题。书本上提到的概念虽然学生都很熟悉,但如果通过变式练习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最小的自然数是1”,居然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的确这不能怪学生,随着教材的改动,之前我们都说1是最小的自然数,这对学生来说都已根深蒂固了。因此,对此每课的整理与反思,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突出复习的重难点,而不是草草了事。
在复习图形的面积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完全是靠说。在我看来,学生都掌握了这些公式,推导过程也没什么重要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练习中出现这样一题:圆和长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那么圆的周长是多少?看到这题时,学生都蒙了,有的进行分割,有的举例子,有的移……通过调查,全班只有5%的学生做对。当让做对的学生讲解的时候,其他人都呆了,不需要任何计算,30秒就能搞定。这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复习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全面地分析推导过程前后的变化,很惭愧做的如此仓促与失败。通过以上教训,我得知重视“整理与反思”是复习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千万不能做“马后炮”,不然这可真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三)精心设计复习课教学环节
六年级的复习课打破了原有教材章节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材发展主线,从不同角度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突出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和关键性问题。
1.复习内容的确定
根据课时内容,在确定课时目标的基础上,就要组织复习内容,复习内容就要围绕目标组织设计。在每一节后,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份“课堂每日一练”,这是对书本知识的补充,也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手段。
2.复习形式的优化
(1)给学生充分整理与回顾的空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预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久而久之我发现预习的功利性过强,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减少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只是为了“对答案”,而学生的知识梳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面对这么多知识点的复习,我们该怎么上呢?按着书上的顺序,拿到一个问题就讲,没有任何逻辑性与连贯性。再者这么多问题,学生听得都有些不耐烦了,似乎是走马观花。到最后这些知识点花了半小时才讲完,好累!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遇到练习后,我们又回归到原点。
有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后,再教学另一个班级时,我叮嘱他们自主整理,可以用表格等多种形式整理。在课堂上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想法特别多,而且侧重的知识点都不一样,相反我们能归纳出更细的知识,大伙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复习课相对于新课而言更灵活,复习课的知识点都是学生之前就掌握的,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上课。于是,在课堂中,我们的小老师活动又开展了,4人分配一节课,提前备课,在教师面前试讲通过后上讲台。这样的课堂民主又轻松,复习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肯定。每周评出最佳小老师,每周评出课堂明星……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复习课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3)精选习题
刚才提到了每日一练,的确教师首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精选例题,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要选择能体现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题目要新,但不必追求偏、怪、难;所选的题目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梯度。突出“三基”;要有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题目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一定的变化,有灵活性。
与新授课等课型一样,课的内容决定了课的形式,课的形式必须服从课的内容。吃透教材,用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让每一节复习课有效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陶行知.生活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蓓,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