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永安镇中心小学(225300) 施 晶
[摘 要]通过对“分数的意义”一课中两个教学片断的反思,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并适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
[关键词]审美观念 知识联系 阅读习惯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7
教学片断一:看图写分数说意义
师(出示):这幅图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1:2/6。(其他学生都表示反对)
师(面向其他学生):那你们是怎样表示的?理由是什么?
生2:因为图中把圆片平均分成了3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1份,所以应该用1/3表示。
师(面向生1):能说说你用2/6表示的理由吗?
生1:因为图中共有6个圆片,涂色部分有2个,所以我用2/6表示。
师(面向其他学生):他这样表示其实是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看作这样的几份?可不可以这样表示?
生3:他这样表示是把所有圆片平均分成6份,涂色部分看作这样的2份,可以这样表示。
师:同一幅图,怎么既可以用1/3表示,又可以用2/6表示呢?
生4:老师,我想这两个分数应该是相等的。(学生还没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对!这两个分数其实是相等的,至于为什么相等,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那么,比较这两个分数,你觉得哪个比较简单?
生:1/3。
师:同学们,简洁美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
思考: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无论是从其形式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极具审美价值。数学具有抽象美、严谨美、简洁美,其中简洁美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上述教学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向学生渗透了后面即将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长期担任某一年级的教学,没有做到通读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准,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片断二:理解单位“1”
(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有关“分数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标记,然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单位“1”?
生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师:对照这句话,就书上的四幅图来看,每幅图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2:第1、第2幅图是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第3幅图是把一个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第4幅图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除了可以把一个饼、一个长方形、六个圆片看作单位“1”外,还可以把周围的哪些东西看作单位“1”?
生3:一个人、一个班级、地球、五把小刀……
师:还可以把一些小的东西看作单位“1”吗?
生4:一个手指、一根头发、一个细胞……
师:看来,单位“1”可大可小,大至整个宇宙,小至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都可以看作单位“1”。
……
思考:
单位“1”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感到困难。上述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不仅结合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还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一些单位“1”,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单位“1”可大可小,于无形中渗透了无限的数学思想。教师最后的一句话“看来,单位‘1’可大可小,大至整个宇宙,小至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都可以看作单位‘1’”,真可谓画龙点睛。在这一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学教材,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标记,既关注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