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别就是学习习惯的差别,因为优等生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所以,要想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必须对其的作业、试卷进行分析,查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提出纠正错误的对策,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下面,我就某次测试卷上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解题错因分析
1.看错题
很多学生做题之前不能做到认真审题,甚至是凭记忆或感觉解题,忽视或看错题中的一些重要条件或符号。如把6写成9,把53写成35,把“十”看成“÷”……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2.干扰的错误
(1)生活经验的干扰。
如平行线给人的感觉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线,当两条互相平行的线成倾斜状态时,往往会有学生出现错误判断。
(2)书写格式的干扰。
常见的错误有写乘法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把35解质因数写成7×5=20等。
(3)相似因素的干扰。
如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后,遇到两个分数相加时,会把分母、分子分别相加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或除法时,会把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
(4)强信息的干扰。
有些学生经常受长期以来熟悉的一些信息(也称为强信息)干扰,导致解题错误。如5×4÷5×4=200÷20=1、60+40÷20=5等,这是由于受25×4、60+40凑整百数这个熟悉信息的干扰,使学生不去过多地关注运算顺序,而注重数字凑整,造成计算错误。
3.认知过程中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审题时不能仔细观察,感知笼统,忽略细节,导致出现感知失真的现象。如:“一根电线长4/5米,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2,还剩多少米?”“一根电线长4/5米,用去1/2米,还剩多少米?”对于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列式成■-■来求解的,这说明学生根本就不认真审题,只凭大概印象求解。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不同,错因多种多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要弄清他们的错因,找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策略
1.咬文嚼字,读中审题
数学不仅要读,还要细读、精读,咬文嚼字的读。如学生读数学的概念、法则时,教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精读、细读,从本质上去理解概念的含义,具体可以采用加重与调读、省略的部分补全读等途径。
2.画关键词,标记审题
为使学生解决问题时关注重点词、句、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读题时在关键词、句、字的下面画线或圈出来做标记。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含有分率的句子,在句子下面画线标记,再找出单位“1”的量和对应的分率并圈出来,从而理解分率表示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式,之后列式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标记审题,学生的思路很清晰,错误极少。此外,如“上升了”和“上升到”“除”与“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混淆的词语,审题时也可加上标记,反复品读,进一步深入理解题意。
3.画图列表,直观审题
画图、列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画图可以是线段图,也可以是与之相似的图形,主要起到帮助直观理解题意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题组训练,对比审题
题组训练主要针对结构相似的题目,训练学生关注条件或问题中关键词的能力,使他们正确区分出其中细微的差别,思考适当的解题方法。如:“(1)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要5小时,他出发3小时后离甲地有多少千米?(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要5小时,他出发3小时后离乙地有多少千米?”很多学生在做第(1)题时往往会当做第(2)题来做,这也是一种经验带来的错误,一种想当然的解题。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总之,教师应以身作则,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己任,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谈学生不良审题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 投稿健身
- 更新时间2016-05-16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赞94
- 踩0